港口在工业和开发区的布局及发展中体现了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长三角地区的港口在改善本地区的投资环境,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着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如何规划长三角港口群是一个热点问题。近日,交通部规划研究院水运所的沈益华副所长介绍了长三角港口的规划思路。
综合运输大格局中的重点
“十五”期间长三角沿海港口吞吐量增速为19.3%,2005年达13.87亿吨。港口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支持了长三角地区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GDP和外贸进出口年均递增12.6%和32.4%。
交通部在2004年组织完成了《长江三角洲公路、水路现代化发展规划》工作。在该项规划中,充分考虑了长江三角洲及长江沿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管道等综合运输发展规划,国际海上运输发展要求等因素,明确规划的指导思想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现代化为目标,以一体化为主线,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综合运输体系,坚持总体规划、突出重点、综合协调、分步实施,突破行政界限,整合交通资源,依托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化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布局,强化交通运输管理,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公路水路交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两个率先”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提出了长江三角洲综合运输发展基本格局是“两纵三横一圈”综合运输信道和七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
“两纵”分别是由京沪铁路、京杭运河、国家高速公路等构成的南北向综合运输大信道;海运、沿海铁路、高速公路为主的南北及对外运输大信道。“三横”分别是由长江,沿江铁路、高速公路、管道组成的沿江综合运输大信道;由陇海铁路、高速公路等组成的东西向综合运输大信道;由浙赣铁路、高速公路等组成的舟山-宁波-杭州-金华-江西的综合运输大信道。“一圈”指由高速公路、轨道交通构成的都市圈快速交通网。七个国家级综合运输枢纽是上海、南京、杭州、宁波、温州、徐州、连云港。
在综合运输大格局中,沿海港口的规划是以国际航运市场为导向,整合资源,协调布局,围绕集装箱、铁矿石、原油、煤炭等重点物资运输,形成专业化程度高、大规模、集约化、多功能的港区和完善的集疏运体系。
按照主要港口、地区性重要港口和一般港口的层次划分规划港口布局。主要港口包括上海港、连云港港、宁波港、舟山港、温州港、南京港、镇江港、南通港、苏州港;地区性重要港口为江阴港、扬州港、嘉兴港、台州港;其它为一般港口。
以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为目标,重点发展上海为中心、浙江宁波和江苏苏州为两翼的集装箱干线港,连云港、南通、南京、镇江、温州为支线港,其它港口发展喂给运输的集装箱运输体系。
利用宁波、舟山20万吨级以上大型专业化泊位形成外贸进口铁矿石一程中转基地,长江口内上海、苏州、南通港为接卸大型减载直达船和二程船的转运港,镇江、南京等港口为接卸二程船为主的转运港,形成外贸进口铁矿石海进江中转运输体系。利用长江口12.5米的航道条件,南京以下沿江港口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以及与港口相衔接的内河航道、公路和铁路等组成的集疏运系统,形成长江三角洲及长江中上游地区外贸物资的江海转运体系。
海运煤炭采用5万吨以上船舶直达沿海、沿江电厂等工业企业和公用码头。宁波、舟山、上海及长江下游镇江等公用码头为长江三角洲及沿海等地区转运煤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