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保险对航运业发展和建设航运中心都具有保驾护航的作用。因此,上海要想早日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必须改善航运保险滞后现象,在投保咨询、产品开发以及市场竞争等方面做进一步的努力,实现——保险创新与航运中心联动发展。
在国际航运中心这个要素市场中,航运保险业具有为海上运输提供转移风险、均摊损失以及损失补偿等功能,是不容忽视的要素之一。
2005年,上海港船舶签证量达到60.9万艘次,增幅为3.42%;货物吞吐量4.43亿吨,同比增长16.7%;集装箱吞吐量1809万TEU,同比增长24.2%。洋山深水港区运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推动了上海航运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使对航运保险的需求量大增。
据近日上海保监局公布的一季度数据,上海船舶险占全国业务总量的20%,业务主要来自中远集团、中海集团,以及其他一些大型船舶公司。业内人士表示,上海市场航运保险业务质量发展健康,市场平均赔付率水平在40%左右。然而,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进一步推进,这些还不够!航运险要抓住这一机遇,突破阻力,实现大发展,为国际航运中心提供有效的保障。
近日,在航运界和保险界的共同期待中,由上海市浦东新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上海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上海监管局联合主办,中国平安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协办的“保险创新与航运联动发展座谈会”召开。与会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及业界精英就“如何抓住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利契机,带动中国保险业的创新与发展”献计献策。
开拓与发展市场,必然是以了解市场为前提的。航运交易公报记者借机采访了一些相关部门,以探明航运保险的发展需求。
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重要部门,上海港口管理局代表表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正处于转型的重要阶段,即从单方面强调硬件建设向软硬件建设并重的方向转型。这期间,对保险的需求会增大,但中资保险公司在网络和技术上与国际先进的保险公司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因此,建议中资的保险公司在险种上,甚至在资本上,可以采取与外资保险公司合作的道路,利用他们的技术和网络快速地成长起来。此外,中资保险公司不应该总是盯着大的船公司,国内中型的船公司和造船厂对保险的需求也很大,应该关注这方面的需求。特别是造船厂,非常希望通过保险担保而打通融资渠道。
上海航运交易所的相关负责人则提出,目前中资保险公司在上海传统的货运险和船舶险市场上没有发挥相应的作用,原因主要在于几个方面。一是缺乏国际化的服务水平和国际认知度。船公司经常会遇到需要以保单进行担保的事宜,如果该保单所属的保险公司缺乏知名度,则在国际上难以认定此保单的有效性。二是中资的保险公司总部往往不在上海,甚至不在港口城市,对上海市场竞争状况、市场需求和反映了解不够,无法及时设计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来满足客户。三是随着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建设和发展,单单通过硬件设施(深水港、航空港、内陆集疏运系统)来提升航运中心的竞争力已经不能满足发展需求了,必须在软件上(即航运相关服务,其中就包括金融、保险服务)有所发展。目前,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对物流一揽子保险、码头责任险、承运人责任险(包括物流经营人、多式联运经营人、NVOCC)的需求都很大,但中资的保险公司很难满足这些需求,这其中既有险种缺乏和开发速度慢的技术问题,也有费率高、再保渠道不畅等承保能力问题。从另一个方面看,目前国内的很多承运人对于责任险的意识也非常淡薄,然而承运人所承担的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因此现在很多承运人只能通过推卸责任等非正当手段来分散风险,这对于我国的物流业发展不利。四是随着劳合社等国际知名的保险公司、保赔协会的进入,给中国保险业带来了竞争也带来了丰富的承保经验、先进的承保技术和广阔的分保渠道,对培养航运保险人才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浦东新区经济委员会代表表示,目前浦东新区进出口量占上海进出口总量的70%,市场需求很大,而相应的保险服务却比较薄弱。他提出,中国保险业应着重研究以下几方面问题,实现保险的保障功能:一是中国与其他国际贸易摩擦增多,经常出现贸易摩擦而导致的货物大规模滞留港口。这样的风险是否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进行保障?二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运输产品越来越丰富,附加值也越来越高。对于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风险防范技术。如何对传统的险种进行改进,帮助企业分类别地防范不同的风险?三是在国际贸易中,商业欺诈、合同信用风险、走私等大量存在,如何对善意的一方进行保障?信用险方面门槛较高,建议适应市场需求而降低一些市场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