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国金融界眼中,中国造船业问题是带有根本的结构性问题
中国造船业近年发展蓬勃,生产效率不断提升,外界估计,中国出产的船舶吨位在2015年将占全球造船业产量的三分之一,成为全球最大的造船国之一。然而,德国船舶融资市场权威的汉堡HSHNordbank近日发表中国造船业发展调查研究报告指,若中国要成为全球最大造船国,必须解决造船科技落伍、融资能力不足及质素管理欠佳等问题,并预言在未来十年的激烈市场竞争中,中国船坞数目将由现时约1200家淘汰剩10至15家。
汉堡HSHNordbank去年底至今年四月期间,派遣专家队伍到访中国14家大小船坞进行实地考察,并在造访过程中访问了各造船厂的管理层、财务部门及技术部门人员,得出的结论是中国造船厂在经营及生产各方面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千家船厂减至约十数家
目前,中国约有800至1200个船坞,当中约六成具备能力生产远洋船舶,而低劳工成本是中国造船业的最大优势。劳工成本向来占船舶生产成本达三成之多,中国船坞的成本低于日本同业约20%至30%,以致船舶产量及生产效率近年大幅提升。不过,市场竞争激烈造成的汰弱留强过程,将令造船市场大幅整合,根据挪威船级社分析,中国的造船厂数目会在未来十年合并、减少至10至15家具实力规模的大船厂。
报告指出,中国造船业主要分为五大势力:一、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CSSC)和国营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CSIC),分别聘用10万员工和17万员工,两者所占的中国市场份额达六成之多。二、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旗下五家子公司在南通、大连、广州、上海及厦门等中国沿岸城市均设有造船厂。三、中国长江航运集团,旗下造船厂主要遍布长江流域。最后两类分别为省政府拥有的地区船坞及中国地方民营小型船坞。
报告称,CSSC和CSIC等中国领先的造船厂已厘定清晰的业务策略,在生产远洋船舶方面已有稳固基础,同时积极扩展业务领域至贸易、融资及科技研究等不同范畴。研究队伍认为,CSSC旗下的浦东中华船厂是造访的14家船厂中最完善的一个,船坞泊位达18个之多,并拥有生产德国MANB&W发动机的专营牌照。
与此同时,CSSC的外高桥船厂设备先进,刚于本年六月动工的上海长兴岛项目亦势将成为全球最大船坞,船坞将为行业提供达8万个就业机会,预料该集团将带领中国造船业走向高峰。大型造船集团发展目标清晰、市场策略得宜,但小型船坞的情况就完全相反。
小型船坞欠缺市场定位
小型船坞欠缺市场定位,生产技术及质量停滞不前。低劳工成本及庞大市场需求是其仅存优势,相信在市场需求回落及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小型船坞将难以生存。
报告又指,市场竞争激烈,推高原料价格及降低船舶售价,小型船坞在融资方面的应变能力不足,已面对严重的财政问题,甚至濒临破产边缘。钢材价格近年不断攀升,预料价格在明年初仍未有回落迹象,加上造船订单数目太多,内地钢材供求失衡进一步推高有关成本,造船厂营运成本不足,与船东重新商讨合约条款的情况时有出现。
据了解,部分造船厂未能争取订单,停工超过两个月后,已接近破产边缘,而财政状况欠佳的造船厂,在向银行融资及借贷时亦出现困难。另外,中国的金融机构在该行业的融资服务经验尚浅,银行的地区分部贷款能力不足,也是构成船坞财政问题的主因。
船厂质检程序不够严谨
报告特别提到,中国造船业在质素管理方面普遍低于国际市场水平,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尽管大部分船坞均拥有ISO9001证书,但不少船坞只有生产江、河船的经验,在设施、工序及管理层等各方面的质素仍有待改善。此外,中国造船厂质检程序不够严谨,质检部门只供生产线主管监督,与世界级造船厂的做法相比略嫌粗糙与不足。
具规模的造船厂通常会设立独立质检队伍监督,同时由总经理及其它部门总监进行多重审查,以确保船舶生产质素。订造船舶的船东甚或聘请具专业资格的造船专家,在船坞监督生产过程。
另外,中国电力供应中断的情况时有出现,也对船坞运作造成一定影响。中国沿海地区为工业及经济发展重地,庞大的能源需求令电力供应不足,政府惟有按私营机构对经济发展的优先次序及贡献,作电力供应安排。A级公司可获得无限量的电力供应,但在上海附近的船坞普遍被评为B级,电力供应每周约有两天时间中断,情况影响船坞运作及生产进度,令部分造船厂被迫在周末运作。
仍有足够时间进行整合
报告结论指,综合上述各种问题,客户对船舶质素要求逐渐提高及市场竞争激烈,将迫使中国造船业大规模整合,同时提升劳工生产力。船坞的劳工成本虽然低于其它造船国家,但员工的生产力也属低水平,相信行业的整合过程以至造船厂之间的并购活动,将大幅减省人手,造成大规模失业,情况将成为政府未来的一大挑战。
不过,报告仍看好中国造船业的长远发展,认为海运业及造船业未至于急速衰退,加上现有的造船订单让船坞在2009年前仍保持生产,绝对有足够的时间及市场空间进行漫长的整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