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粮食物流自建国以来,主要经历了三大历史时期,即计划经济时期、经济市场化转型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
自1998年至今,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成。
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的“完全市场化”得到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粮食流通体制市场化进一步推进,粮食企业的市场职能进一步得到发挥,国家的直接调控职能也转向通过政策法规、行政执法、国家储备等方式进行调控。国家已退出直接参与粮食物流。
为加快流通、降低成本,政府和粮食企业都开始积极探索研究新的适应市场需求的现代粮食物流模式。
从粮食生产布局与收购方面:明确国家扶持的粮食品种按保护价收购,既推动粮食种植结构调整,保证国家粮食总量安全,同时也为粮食物流企业提供优质保量的粮源。
近年来,我国新建了1000多亿斤的新型仓房,配备了先进设备,提高了技术水平,完善了管理手段。通过多渠道融资加大投资力度。同时,加快对陈旧仓房的改造,规范和研制了新的粮食物流托盘,物流作业规范化、标准化和自动化程度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在东北地区、长江流域各省市、西南地区、京津地区建设并实现公路、铁路、水路联运,提高粮食物流效率。加快运输方式一体化建设。特别是东北地区的大米南运,通过铁路到达大连,再通过海运至广东等南方沿海各省区,是我国陆、海联运的重点。
随着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各地粮食部门加快了企业改制和重组,实现政企分离、资源重组。一些大型粮食企业逐渐形成,特别是大型粮食企业开始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粮食物流主力军作用。
粮食物流物品多元化。粮食生产、加工企业顺应市场需求,加大对粮食及其副产品的综合利用与新产品开发,继续推广粮食深加工、精加工,不仅丰富了市场,同时也为粮食物流提供了丰富的物品保证。
加入WTO后,我国的粮食流通已完全市场化。粮食物流第三方物流模式开始出现。粮食流通企业和粮食行政主管部门积极进行研究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大物流。粮食企业开始突破以实物移动为主的物流模式,向产、购、销、加工以及粮食电子商务一体的供应链物流转变,并以发展第三方物流模式为主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