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赵杨
自从1984年沿海港口城市开放以来,中国货运代理行业在过去20年中,随着对外经济贸易的飞跃获得了较快的发展。目前,中国外贸进出口货物80%以上是通过货代组织安排运输的,不管是海运还是空运,货代公司都占据重要位置。
货代是承启货主和承运人各方的连接点,是整个物流链中获得信息最充分、最活跃的环节。
值得注意,尽管货代可以依靠代理多家承运公司航线的优势获得较好的运价;但是,由于其无法参与承运、机场或港口操作,特别是目的地服务的不完善,使中国货代企业服务质量和时间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
从地区分布看,由于进出口贸易主要集中在广东、上海、江苏等地区,占全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57%,这些地区也是货运代理和物流企业最活跃的地方。
从客户行业分布看,高科技电子产品、轻纺产品、机电产品、零部件产品的货运业务量最大,而消费品、医疗设备是货运需求增长最迅速的产品。
价格战下的总体竞争力低下
虽然发展很快,但由于行业进入壁垒很低,投入国际货代企业不需要太多的固定资产和专有技术;因此,当前中国国际货代行业内竞争者总体竞争力不高。
1.区域性强、网络布点落后
只有5%强的企业在国外设有分支机构;在国内网络的建设上,只有不到3%的企业在国内设有5家以上分公司,1/5的企业在国内设有5家以上的办事处。
2. 信息系统落后
不到1/3的国际货代企业开发了物流业务所需要的信息系统,与通过英特网开展业务或进行数据交换。
3.直接客户获取能力较差
许多内资的国际货代企业,一半以上的客户不是直接货主,有些企业甚至完全依赖挂靠的二代货源。
4.企业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
注册资金超过5000万元的只占8%,而近40%的企业注册资金小于500万元;由于货代企业有较高的流动资金需求,许多小货代企业的运营风险很高,且融资能力差。
5.内部管理水平不高
在质量管理上,超过六成的企业没有通过ISO系列认证;资产管理水平也较低,平均应收账款回收天数接近60天。
6.延伸服务少
绝大部分企业的服务内容还是订舱、报关、退税、短途运输等依托政府资源和现场操作经验的传统货代服务,而且缺乏提供差异化服务的意识和有效措施。
正因为如此,企业间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市场领先者往往或者具有强大背景,或者具有成本优势。以上海为例,截至2002年3月底,上海市经原外经贸部批准成立的国际货运代理企业达381家。除了这些上海本地注册的企业外,上海具有一级代理资质的国际货代企业(包括外地货代在上海的分支机构)已经超过1000家;以海运市场为例,平均每家的年进出口箱量不超过6000TEU。由于竞争者众多,大部分货代企业通过降低价格来争取客户,市场不规范,行业平均毛利润率已经从10年前的40-50%下降到目前不超过10%,甚至更低。
同时,行业的集中度不高,市场缺乏垄断者或者占绝对领先优势者。还是以上海为例:海运进出口市场,前10位竞争者的市场份额不超过45%,海运市场老大中远国际货运的市场份额不过10%左右;空运市场,前10名的运量差距都仅仅以千分之几来衡量。2004年开始,政策的彻底放开更加降低外资货代进入中国市场的壁垒,引发更激烈的竞争,主要外资货代已经登陆中国,建立合资企业或办事处,并在全国铺设网点。
综合来看,国外的货代在全球客户关系和承运商网络、信息系统、资金实力、物流设计能力等方面具有绝对优势。国内的货代企业,目前在政府资源、国内网络、中国市场操作经验上具有一定优势。但是,随着国内政策开放度的加大和外资货代对中国市场的熟悉,内资货代的相对优势逐渐减弱,未来五年的形势严峻。
所以,网上有一个关于货代的顺口溜非常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国内货代业的现状:“满腔热血投身社会,加入货代自豪百倍,不曾想到吃苦受累,摸爬滚打终日疲惫;市场信息必须到位,一日三餐时间不对,屁大点事反复开会,逢年过节值班应对,无时无刻不敢离位,各种报表让人崩溃,陪同客户回回喝醉,客户总嫌价格太贵,临管执法还要索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