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生产对铁矿石的需求变化是决定国际海运贸易铁矿石供需状况的关键因素。这成为中国钢企“砍价”的先决条件。
决定中国钢铁业谈判的关键还是行业的集中度,这也是目前钢铁业的“软肋”所在。
每年的4月1日是全球新一年铁矿石定期合约续签之期,因此,3月份就成了铁矿石供货商与采购方就价格问题反复拉锯的时间。3月22日,新华社报道称,宝钢集团代表中国钢厂与国际铁矿石供应巨头之间的第四轮价格谈判将于下一周展开。由于此次谈判正值铁矿石合同价格的年度界限之际,而自2005年年底开始的前三轮谈判又都“无果而终”,因此新一轮谈判能否打破“僵局”令全球瞩目。
自2004年起,上海宝钢公司作为中国钢铁业的代表,开始参与亚洲铁矿石的价格谈判。
2003年,我国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2005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高达2.75亿吨,全球铁矿石贸易增量几乎100%流向中国。但与此不相匹配的是,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进口国,中国钢铁业却并未拥有对国际铁矿石相当权重的定价权,这也成了中国钢铁业的集体阵痛。如今,新一轮谈判在即,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顺利谈出双方认同的合理价格,就意味着中国钢铁业与国际矿业在长远合作上迈出了坚实一步;如果依然“无果而终”,则表明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之间的“博弈”还将继续。
供货商大喊涨价
3月22日,全球最大的资源开采和矿产品供货商之一力拓矿业集团再次表示,预期中国对铁矿石的需求将持续强劲。力拓铁矿石部执行总裁SamWalsh亦表示,全球商品的繁荣期短期内不会结束,未来一段时间内矿物和金属价格将持续高于其长期趋势。力拓的表态无疑是在为其即将展开的谈判中上调价格造势。
与力拓站在同一阵营的还有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以及巴西的淡水河谷,三大铁矿石巨头坚持认为,2006年全球铁矿石需求将保持强劲。经过前三轮谈判之后,巨头们仍要求将来自亚洲钢铁厂的合约价格提升15%-20%。铁矿石供货商坚持涨价的一个主要理由就是,目前市场上现货价格比协议价格高,协议价格应向现货价格靠拢。
澳大利亚领事馆负责铁矿石业务的工作人员日前表示,此次澳矿(澳大利亚铁矿石)要求继续涨价,除了以往老调重谈的供求关系偏紧之外,更重要的是对印度铁矿石(印矿)的高价格感到不平。目前,中国进口铁矿石的到岸价格,澳矿、印矿和巴西矿分别是每吨55美元、76美元和71美元。印矿与平均价相差10美元,与澳矿相比差20美元。澳方认为,这显然很不合理,应该平均一下协议矿和印矿的价格。
而从中国市场上的反应来看,由于“预期”矿价上涨,许多贸易商大量集中进口,2006年前两个月铁矿石进口增幅达30%以上,港口积存的矿石量达到4000万吨以上,甚至影响到一些港口的货物周转能力。在过去一年内已经大幅下跌的印度矿价和海运价格都“趁势”再度“调头”。这似乎让铁矿石巨头们再次验证了中国市场的强劲需求,因此希望凭借垄断的优势大幅加价。
此外,近几个月来钢价的止跌回升,以及3月初突如其来的台风袭击澳大利亚导致部分矿山停产,也给铁矿石供货商增加了“提价”的谈判筹码。
除了澳大利亚与巴西铁矿巨头叫嚷着要涨价之外,近日印度铁矿石生产商也声称要涨价5%至8%;与此同时,印度矿业联合会已建议政府缩减对日本与韩国的铁矿石出口量,不向中国提供铁矿石,以保证国内钢铁增长需求。
从1991年到2000年,印度铁矿石的年出口量一直保持在3500万吨左右,此后,受中国强劲需求拉动,该国铁矿石出口激增。从2004年至今,印度已成为中国铁矿石进口的第二大国。此前,从印度进口铁矿石曾是中国钢企在与澳大利亚和巴西铁矿石巨头们进行价格谈判时使用的一张牌,如今印度的“临阵倒戈”似乎更称了三大巨头的心意。
行业集中度成关键
英国《金融时报》日前曾撰文称,中国外贸近年来陷入了“卖什么什么便宜,买什么什么贵”的怪圈。由于2005年铁矿石价格上涨了71.5%,中国在进口铁矿石方面多付出了57亿美元,其中的大多数都被三大铁矿石供货商获取。
作为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中国理应对铁矿石的国际市场价格具有更大话语权,中国企业理应在2006年铁矿石国际定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秘书长罗冰生指出,目前全球钢铁增量部分主要在我国,铁矿石海运贸易量的增量也基本流向了我国,我国钢铁生产对铁矿石的需求变化是决定国际海运贸易铁矿石供需状况的关键因素。这成为中国钢企“砍价”的先决条件。
为支持我国企业争取铁矿石定价权的行动,政府相关部门日前已正式表达了对铁矿石长期协议价格谈判“高度关注”的态度,政府方面的表态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企业谈判的信心。但政府同时表示不会“介入”谈判,具体的合同价格还是由企业独立地进行谈判。
面对铁矿石巨头们所谓的“供求紧张”说,中国商务部、发改委日前也做出了回应,“世界铁矿石储量丰富,已探明的有1400亿吨,按目前世界铁矿石年产13亿吨计算,至少还可开采100年。从全球范围看,铁矿石供需基本平衡,并不紧张”。同时,近期国内进口矿石市场需求强劲,但存在一定程度的“炒作”因素。由于年度矿价谈判长时间僵持,国外相关分析师又不断放出“矿石涨价不可避免”的风声,市场上的多种采购力量就趁目前谈判结果尚未形成的机会,集中进口进行囤积,运费及矿石现货价由此也出现了一定的趋升势头,但这可能导致下半年需求出现大幅回落。
对于2006年第一季度钢价出现“稳中趋升”的行情,上海“我的钢铁”咨询机构专家贾良群则表示,这是因为2005年下半年以来过低的钢价引起了钢铁业的实时调整,部分低效钢厂产能收缩,社会库存下降,同时又有“春暖花开”的季节因素,钢价出现了恢复性的反弹。但决不能过高估计这种走势,整个钢材市场供过于求的基本格局未变,钢价大起的条件并不具备。
另外,日本新日铁钢铁公司总裁三村明夫2月底低调访华,与中国在铁矿石价格的问题上基本达成默契,中日捆绑利益可能成为中国在谈判桌上,除规模影响力之外的又一个筹码。
当然,决定中国钢铁业谈判的关键还是行业的集中度,这也是目前钢铁业的“软肋”所在。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生张明认为,中国钢铁企业缺乏集体谈判能力。一方面,我国钢铁业的行业集中度偏低。例如,2002年中国最大的10家钢铁生产商的产量占中国原钢产量的50%,2003年这一比率下降到38%。在中国国内排名第一的上海宝钢集团的年产量仅为2000万吨左右,不到新日本钢铁公司的一半。因此,国外的钢铁企业容易“形成一个拳头说话”,代表企业能够真正代表整个行业的利益。而中国钢铁企业则显得力量分散,上海宝钢的代表力相对不足。
另一方面,中国的钢铁企业向来缺乏集体采购意识,往往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各自为战,在价格谈判时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在谈判的过程中不能发挥与自己进口份额相称的作用。
此外,不能对日本抱有太大的希望。中国钢铁企业之所以被迫吞下2005年国际铁矿石巨幅上涨的苦果,正是因为参与谈判的新日本钢铁公司率先接受了71.5%的价格涨幅,才使得上海宝钢在谈判过程中陷入了被动。因此在新一轮的谈判过程中,不能排除日本企业为打压主要竞争对手再次对中国“发难”的可能。
涨价将破坏全球化
尽管铁矿巨头们以协议价低于现货价为由要求涨价,但北京兰格钢铁信息研究中心主任徐向春指出,从历年的长期协议价格谈判表明,铁矿石价格涨跌主要是根据铁矿石供求形势和钢铁市场变化来决定,并非所谓的向现货价格看齐,如果向现货看齐,前几年协议价格将会更低一些。
罗冰生强调,铁矿石是一种特殊商品,它带有专向的属性,只能供给钢铁制造业,所以铁矿石谈判必须兼顾矿山企业和钢铁企业双方的利益,实现双赢。在国内钢材价格下降、钢铁企业减少的情况下,2006年1月,中国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已经超过了30%,相比之下铁矿业则处于“暴利”,几大矿业巨头自己报出的2005年年报都显示,利润增幅惊人,高的达到1倍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再大幅度提高铁矿石价格,显然不适宜铁矿业与钢铁业的协调发展。
对此,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沈骥如指出,现在表面上铁矿石的购买主力是中国,但使用不是中国一家,包括日本、美国等多个国家在华投资的企业都在消耗,原来铁矿石是要分散销售到这些国家中去的,而现在都集中在中国。如果中国买什么什么贵,全球的资源配置被人为扭曲,最终导致中国钢铁成本上升对各国都没有好处。
他表示,目前全球产业结构正在调整,制造业正在向中国大量转移,在此过程中,铁矿石强行涨价必然抬高钢铁业成本,从而抬高整个国民经济的成本,由此也将影响到所有在华投资的外企,最终影响到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的进程,这对全球化是一种破坏性的做法,是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一个不健康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