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英文缩写“CECF”为主体
1985年2月9日开始正式使用
也许没有多少人注意到,在广交会的历史中,前58届是没有会徽的,直到1985年广交会才正式使用了现在这个由4个缩写英文字母“CECF”组成的会徽。而这一会徽的设计者就是在广交会工作了33年的高级工艺美术师梁炯。今年已经74岁的梁老是广东南海人,从中南美专(现在的广州美术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在中国贸促会从事展览设计,后来又担任广交会的展览总设计长达30多年。梁老不仅为广交会设计了会徽,对流花展馆的选址、建筑设计、布展等都曾亲身参与,对当年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梁老仍然记忆犹新。
前58届广交会都没有会徽
会徽形状既像地球又像拱桥
记者:您设计的广交会会徽有什么寓意呢?能说说当年得了多少稿费吗?
梁炯: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会徽的设计是从众多投稿中经过反复研究比较,最后才选中我的设计方案的。于1985年2月9日开始正式使用这一标志,从而结束了广交会没有会徽的历史。
我的设计方案是以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的英文“Chinese Export Commodities Fair”的缩写字母“CECF”为主体,会徽以“CECF”组成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大楼正立面的形状。此外,整个会徽外形像个“C”字;会徽的形状又像个地球,有“国际性”之意;会徽形状还像我国的拱桥,上半部为拱桥形,下半部为拱桥的水影,含有“友谊的桥梁”,“贸易的桥梁”之意。至于说拿到多少稿费,好像给了200元奖金吧。
实地考察:天河原飞机场都嫌远
现场拍板:部长副省长选定流花
记者:听说您参与了当年广交会新展馆的选址和筹建工作,为什么会选中现在的流花展馆呢?
梁炯:流花展馆的选址可谓是领导现场办公,当机立断选定的。1972年的“五一”前夕,当时中央对外贸易部部长白相国、广东省副省长林李明和相关人员,以及出口商品陈列馆主任、总务科长和我3人,先去了位于天河的原飞机场(就是现在的体育中心),想在那里修建广交会的新展馆。但两位领导通过现场考察发现,那里离市区实在太远,许多基础设施也不完备,要铺设水电、架设管道,工程非常浩大,而且还要征用周围的大片农田,费时费力,当即决定这里不适宜建展馆。随即我们一行人来到流花路的广东展馆(原中苏友好大厦),两位领导现场拍板,广东展馆与海珠广场的广交会展馆对调,然后对广东展馆进行扩建,就成了现在的广交会流花展馆。选址工作前后只用了半天时间。
流花展馆在国内首创大玻璃墙
向乒乓球冠军请教如何擦玻璃
记者:资料显示,当年的中苏友好大厦只有1.8万平方米,而现在的流花展馆有17万平方米,扩建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吧?
梁炯:1974年启用的流花展馆比原址几乎扩大了10倍,当时的扩建会议是在北京开的,我在会上提出了3点建议。一、新建展馆的面积应该比海珠广场展馆面积扩大一倍,当时海珠广场展馆的面积是5.3万平方米,第一次扩建后的流花展馆面积是11万平方米,与我的建议基本符合。二、新展馆应充分采用自然光,给人亲切舒适的感觉,同时能节约大量电能。后来新建的展馆墙体全是玻璃窗,没有砖隔墙,只是原来中苏友好大厦的部分仍是一窗一墙的设计,由于结构问题不好做修改。三、新建筑不搞高层,既方便群众参观,布展上也比较实用。现在流花展馆的十几个馆都是四五层高,最高的也不过6层。
记者:流花展馆的正立面全是大块的玻璃,这在当时是非常新颖的设计吧?
梁炯:的确是堪称大胆,当时国内还没有这样大面积运用玻璃的建筑。记得当时在北京开会时有专家提出,这么多玻璃如何清洗还是一个问题,问得在场的专业人士都哑口无言。后来的一天晚上,专家组入住的北京饭店来了两位特殊的客人——乒乓球世界冠军庄则栋和李富荣,请他们来不是教我们打球,而是教我们怎样擦玻璃。因为专家组认为,他们俩出国的机会多,应该知道外国人是怎么解决这一问题的。我记得,两位世界冠军也很惊讶,他们表示没有注意过这个问题,后来想了想说,好像见过有人从楼上吊着绳子下来擦的。
南广场设计30多年基本不变
意在营造隆重热烈活跃的气氛
记者:流花展馆的南广场可谓既庄严肃穆,又隆重活跃,听说也是出自您的设计,而且30多年来基本没有什么变化,能说说您的设计理念吗?
梁炯:东方宾馆对面的南广场是流花展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年设计时就想营造出隆重、热烈、活跃的节日气氛。首先在主展馆的楼顶竖起了一个巨型标语牌“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胜利前进”,这是由当时的政治环境决定的,改革开放后楼顶的标语牌已经拆除了。不过从设计上说,这个标语牌还是很成功的,标语牌字高近4米,是用铁皮制成的立体字,刷有红漆,内装红光霓虹灯,无论白天黑夜都很醒目,也不怕日晒风吹和雨淋。
楼顶标语牌两边插满五色彩旗,审查方案时领导问我,为什么用五色?我说,在欢迎外国元首来访时,北京长安街上的旗帜就是这五种颜色,领导这才同意。此外,在广场西南角设置了一座长达10多米的语录牌,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在语录牌已经被拆除。
广场中央矗立着一根22米高的旗杆,悬挂着一面特大号国旗。用多大尺寸合适?当时颇费了一番工夫,我提出了两种规格,试挂时,领导和在场群众一致赞成用海珠广场展馆的那种规格,比我原来预想的要大些。因为海珠广场展馆的楼很高,我以为南广场的国旗尺寸应该会小些才合适,可试挂了才知道,南广场非常空旷,需要的尺寸也很大。
印象最深的变化:实行标准摊位制
洋为中用很必要:挂大型字母条幅
记者:在交易会搞布展这么多年,能说说让您印象最深刻的变化吗?
梁炯:我认为在布展上广交会最重要的变化是从1992年开始采用了国际通行的摊位制,3米×3米是国际标准摊位,这是中国第一展与国际接轨的重要一步。采用摊位制后,广交会的布展空间加大,也整齐化。但后来我们发现,整齐划一的摊位制也容易显得单调,所以后来为名牌出口产品设计展台时,有时也会放弃摊位制,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身价和档次。
要提高布展水平,洋为中用很必要。我们学习了国际上的摊位制后也出现了问题,由于广交会展馆面积大,摊位非常多,各个摊位都“长”得差不多,即使是有编号,没经验的人也很难找到自己想找的摊位。曾有外商向我们反映,他来广交会两天,花了一天半时间才找到想找的摊位。后来广交会在不同区域悬挂大型字母条幅,使得外商很容易就能找到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