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市场竞争的加剧、顾客多样需求的增加,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逐渐成为我国工业企业的发展方向。据统计,世界机电产品中属于中小批量生产的产品种数,由60年代占50%左右,到80年代以来已上升到占852以上,产值由45%上升为75%,美国金属加工业产品的年均批量在50件以下,我国机械制造业属中小批量生产的占总数95%左右。但多品种中小批量的运作管理工作难度很大,很容易造成生产的不适时及各类库存的膨胀,浪费大、效益低。采用传统的管理方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因此,用信息化改造带动我国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企业日益迫切的任务。
企业信息化是指企业在生产和经营的各个环节推广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和利用内、外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建立与此相适应的组织方式,逐步推行包括ERP等在内的新的管理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生产、管理和决策的效率、水平与经营绩效,增强企业竞争力。
作为主要适用于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方式的ERP系统,是一种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其基本思想是,将企业的营运流程看作一个紧密连接的供应链,包括供应商、制造工厂、分销网络和客户等,把企业系统划分为若干紧密协同、相互支持的子系统,其功能包括物流管理(MM)、资源计划管理 (RPM)、人力资源管理(HRM)、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价值管理(VM)、财务管理(FM)等七个模块。通过严密系统的计划体系,实现对企业的市场资源、生产资源、财务资源以及技术资源的有效管理。近年来,很多企业开始构建、开发自己的信息系统,不少企业因此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提高了竞争力。但是,也有不少企业并没有获得预期的效果,尤其是规模大、与管理关系密切、集成度高的系统,实施信息化的风险也比较大,失败概率往往很高,最明显的例子也正是ERP,据估计,其实施成功率不到30%。其失败之多已让不少企业视之为“鸡肋”,甚至有人偏激地提出“不上ERP是等死,上ERP是找死”的论调来。不少企业陷入一种十分矛盾的境地,认为推进企业信息化投入多、回报少、效益不明显,但为了企业的发展,又不得不向“企业信息化”找出路。
因此,深入研究推行ERP高失败率的原因,探询企业信息化的障碍,对于进一步搞好企业信息化建设,迎接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的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近年来的实践看,这些障碍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认识的偏差。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偏差体现在:(1)对信息化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抱残守缺,拒绝新鲜事物,这方面,不少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认识上仍处于茫然的状态。在企业内部,领导层的认识更有待提高,企业领导人目前还没有普遍认识到ERP和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领导的重视与否事关实施的效果和成败。还有些企业领导将上ERP和信息化当成是“面子工程”、“政绩工程”,仅是为了形象和炒作。(2)对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的难度估计不足,对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模式、手段的认识存在偏差。有些企业认为只要使用计算机代替手工处理信息就是实现了信息化管理,把信息化建设看成仅是简单地购买计算机和上一两套计算机软件,是仅由技术部门或信息化部门承办的事情。而不考虑业务、管理和技术的改造和发展。
应该看到的是,企业信息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新技术运用,而是更高层次上的一场管理革命。ERP也不仅是计算机软件,更重要的它还是全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信息化必须伴随对企业运作流程和管理方式的巨大变革。
2、体制的不顺。管理方式的转变意味着生产要素、过程的重新组合,将涉及到各部门,岗位、人员的权利、责任、利益等的调整,协调不好就会造成内部的阻力。信息化所带来的规范化、透明化的管理使很多环节更加精确和量化,很难再做人为的变通,这对国内企业人治化色彩较重的传统管理行为是个严峻的挑战。目前我国许多企业的内部采用的是以分权(承包)为主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的最大缺陷之一是很容易促成企业内产生许多小的利益集团。条块分割的管理格局和集团间的利益冲突,往往造成信息的分割、延迟和失真,进而造成企业决策和管理的失误。
另外,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因体制问题,领导者变动频繁,造成企业管理思想和方式难以保持其一致性、连贯性。企业领导者往往或不能或不愿真正地把精力放在繁杂的、吃力不讨好的但对于搞好信息化又是不可缺少的基础工作上,为别人栽花,让后继者摘果。何况,ERP等先进的管理模式一旦运行正常,必然带来工作效率的提高,那么企业领导又将要面对解决裁员或下岗分流的现实问题,使自己陷入另一个更棘手矛盾中。
3、基础的薄弱。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完善具有积累性和不可跨越性。当我国的企业尚未能够真正消化、吸收、推广发达国家早已成熟普及的科学管理方式方法的时候,我们就迎来了信息化时代。长期以来,淡薄的管理意识、落后的管理制度、粗放的管理手段造成了我国企业的薄弱的基础工作,这与信息化的要求严重不相适应。不科学、不规范的数据管理,使得基础数据分散、滞后、失真和失效,数据的部门差异化现象严重,企业很难在统一的数据环境下运营,达不到ERP所代表的信息化所要求的数据的统一性的基本要求。
4、人才的缺乏。企业信息化中所采用的模式或系统如ERP/MRPⅡ、CIMS等等都是人机统一的系统。它需要大量既精通信息技术。也知晓管理知识的复合型信息人才进行开发和维护。在我国,由于目前教育培训的滞后,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使得信息人才的数量、尤其是质量满足不了信息化建设的要求,使得已建成的或将建成的信息系统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
5、投入的不足。企业信息化暨ERP系统建设和维护成本高,大部分企业资金投入不足。硬件方面,目前国内厂家仅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附加值较低的PC机、硬盘、显示器、终端等产品,而高性能、技术含量高的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等产品供给能力明显不足;软件方面,我国软件发展水平也较落后。因而,企业在搞信息化时多从国外购买价格高的产品和系统。从近年有关部门所作的调查来看,国家重点企业中,70%的被调查企业承认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300家重点企业中用于信息技术和设备的投资累计仅占总投资的0.3%,发达国家大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一般为总资产的8%—10%。比如,1996年美国对信息技术和产业的投资是对其他工业设备投资的16倍, 占美国企业固定投资总额的35.7%占世界同类投资的40%。显见,我国大企业在信息化上的投入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远,更不用说广大的中小企业了。
6、环境的影响。企业的信息化固然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但从整个大环境来看,它又不仅仅是单一的企业行为,企业信息化必须依托于整个社会的信息化。从我国目前情况看,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统一规划、相关的标准和规范以及法律保障体系尚有待政府出面作好。社会经济秩序和市场体系尚有待完善,网上营销还缺乏配套信息系统、物流系统、支付系统,企业间销售、采购、财务结算等业务往来的电子化还很困难;信用消费体系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尚有待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所不可缺少的信息化咨询服务业还处于萌芽状态。在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方面,尚缺乏良好的宏观环境,目前我国90%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虽然数据库已经发展到1000多个,但分别掌握在数百个部委、高校、科研机构及省市政府手中,由于体制、法规等方面的原因还不能为社会所利用,往往只是以自我服务为主。这造成信息不能畅通流动与交换,企业要想得到全面、及时、准确的国内外信息十分不容易。
7、ERP本身的欠成熟。作为一种在上世纪90年代才成形的全新的管理模式,ERP固然有很多优越性,但从实际应用来看,这一系统还不能说是很成熟,还有待发展提高。比如,作为ERP核心之一的MRP(物料需求计划)在制定时,是将提前期、生产批量等设定为先验标准。但实际上,将它们作为物流或能力平衡的结果可能更符合实际,而这样做的结果,势必要对MRP的展开逻辑进行较大的调整。再比如,从计划安排方面看,ERP是一种集权型的系统,它的有效性十分敏感地依赖于信息及其反馈的全面、及时和准确性。关于这一点,如果说在国外先进企业的科学管理和具有健全的基础工作的条件下所造成的矛盾尚不很突出的话,那么在我国企业没能很好地具备这些条件的情况下,就可能造成很大的问题。特别是我国企业受传统的“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方式的影响,工业企业零部件自制率普遍过高,一般可达80%,加工层次多达10层左右(国外一般只有4—6个加工层),这无疑给计划与控制工作增加了难度,使计划与实际的脱节可能性加大,甚至可能使计划完全失效。
企业信息化暨ERP的实施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既涉及技术本身,也涉及经营战略、运作流程、管理模式等方方面面,在实际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问题,企业不能急于求成。要克服一些错误观念和做法,如重技术、轻管理,重开发、轻维护,重系统、轻数据等。加强人才培养,根据企业自身现状和发展来进行明确的规划,把握住信息化建设过程的关键环节,以点带面,有计划、有步骤、分层次、多阶段地进行,逐步创造条件,达成目标,促进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