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上午9时21分,得知自己高考成绩20分钟后,就读于四川内江市第三中学的“强强”背着书包抱着一箱纸鹤,从该校一栋教学楼的4楼跳下,后经抢救无效死亡;6月22日20岁的四川崇州女孩王倩在复读一年后,此次高考离理科三本线仍有6分差距。得知成绩后,她选择了割腕、喝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6月9日晚12时,辽宁营口考生李新出门去网吧查高考答案。五天后,孩子父母接到警方电话,儿子在鞍山投河自杀。(广州日报,6月28日)
看到这里,不禁悲从中来,一边是各种状元和“最牛高考班”的万众瞩目,另一边是生死殊途的凄凉收场,是什么让我们的高考变得如此面目狰狞?是什么让我们的考生如此不堪一击?又是什么,让我们的教育变成了一场“吃人”的闹剧、让所谓的高考状元,变成了奇货可居的舆论消费品?
“别得瑟,我只是暂停一会儿,路还很长,我会赶上来的,有能耐终点见!”这是近来网络上流传的一句话。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和选择早已摆脱了过去只认证书不认人的模式,素质和能力往往会更被企业看重。高考或许意味着一段应考求学生涯的结束,但十八岁的人生却刚刚开始,高考之败,不是人生之败,高考的成绩,也并不等同于人生的成功。
平心而论,我们可以理解一些人将高考看的如此之重的心态。通观媒体报道中因高考失利而轻生的案例,多数都是农家子弟或穷人家的孩子。因为对于这些无爹可拼的“底层”的孩子而言,相对公平的高考是他们唯一能够与权贵子弟站在同一个台面上竞争的机会,而这种竞争,最直接也最集中的体现就是高考的成绩。所以,一旦高考失利,他们往往背负着过度的失望和愧疚心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要学校不注重成绩很难,但再注重成绩,都要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就是学生的心理和身体健康。在灌输应考知识的同时,学校和家长必须对孩子的心理给予同等的关注,教会孩子淡然地面对人生的得失,宠辱不惊,如此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得正走得直,才不至于误入歧途或走极端。否则,赢了高考输了人生,这样的成绩,有何意义?
在今年的高考之后,主持人孟非曾寄语落榜考生:“都说‘知识决定命运’、‘性格决定命运’,就是没有听说过‘高考决定命运’。”笔者同样经历过高考失利,一分之差与理想的学校失之交臂,然而比很多人都幸运的是,笔者有两位开明而极富人生智慧的父母,是他们在我很小的时候,就教会了我用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每一次起落和选择。更进一步来说,多少成功人士,当年也一样高考落榜,然而比起他们如今的成就来,分数也不过是档案中随着时光泛黄的数字和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因此,在此我们要呼吁,在教会孩子们如何应对考试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教会他们如何面对考试?在让他们记住分数和成绩的同时,我们是不是更应该让他们记住善待自己刚刚踏上征程的人生,善待含辛茹苦、为孩子倾尽所有的父母?高考是为了人生,然而人生并不仅仅是一场高考。
(文/快雪时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