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家用电器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也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较多的产业。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家电领域的著名跨国公司基本均已在中国投资,就白色电器领域而言,全球所有著名的家电公司,均先后在中国建有生产基地;而列于世界500强内的20余家公司全部拥有对华投资项目。
1、外商在中国家电业的资产规模
根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按不同所有制的划分,2003年白色电器领域外商投资(包括外资独资与中外合资与合作经营,不包括港澳台资)企业167个,在全行业的比重为12%;从业人员9.65万人,比重17.4%;资产总计464.5亿元,比重22.3%;固定资产净值153.7亿元,比重32.3%。如果加上对家电专用的电机、控制器、传感器、蒸发器、冷凝器等及铜管、铝箔、专用玻璃等上游配件与材料业的投资,实际投资要大大高于上述数字。
另据国家统计局对规模以上企业的统计,2003年外商投资家电企业的销售收入605.4亿元,占全行业的比重24.7%;利税总额44.8亿元,比重30.3%;利润总额31.99亿元,比重34.9%。
2、外商在中国家电业的投资领域
外商对中国家电业的投资领域是全方位的,但近三年在中国家电业的投资项目更多的倾向于两类产品:
一类是近年来需求高速增长的全球性产品,如空调器,2001年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能力750万台,至2003年增长了1.39倍,在行业中的比重由22%上升至24%。
第二类是关键配件,如冰箱压缩机,2003年的生产能力比2001年增长了72%;在行业中的比重由36%上升到46%;空调压缩机,2003年的生产能力比2001年增长了80%;在行业中的比重由80.3%上升到88%。
从企业数量看,外资企业在白色电器领域的企业集中于空调器与小家电业,2003年两行业的企业数分别占到行业总量的30%和47%;而从资产总计与固定资产净值看,空调器业外资企业的比重约占到50%上下。
3、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家电业的行业地位
(1) 产量比重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各类大家电中的比重较为稳定,根据中国家电协会对重点企业的统计,2003年跨国公司电冰箱产量在行业中的比重18%、空调器比重25%、洗衣机比重24%、微波炉比重47%、冰箱压缩机比重46%、空调压缩机比重88%。
(2) 出口比重
部分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生产基地产品全部用于出口,因此在家电产品出口量中的比重更大,空调器、微波炉跨国公司出口量在行业中的比重约占到50%上下,在冰箱压缩机、空调压缩机行业出口量的比重更高。
(3) 国内市场份额
在不同产业跨国公司的市场地位不尽相同,电冰箱与空调器领域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趋于下降,洗衣机与微波炉趋于上升,外资在电冰箱、洗衣机、空调器国内市场的份额目前在20%以下;微波炉行业因中资企业加大出口比重,外资品牌的份额有较大增长,2003年达到34%。
(4) 增长速度
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各类大家电行业的产量近年都保持较大幅度的增长,根据中国家电协会对行业内重点企业的统计,2003年在华家电跨国公司电冰箱产量比2002年增长了10%,冰箱压缩机产量增长了21%,洗衣机产量增长了39%,微波炉及空调压缩机的产量增长了48%,空调器产量的增幅更是达到50%以上。
二、跨国公司近年在中国家电业的投资新动向
家电产业近年进入产业整合期,跨国公司普遍对中国家电的未来有很强的信心,伴随着国有资产从家电业这一竞争产业中逐渐退出,产业中大量并购案例连连发生,而跨国公司在并购业务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
跨国公司仍在寻找机会继续进入中国市场,对中国家电业的投资仍在继续。
2002 年三洋通过与海尔合作,在青岛建设了冰箱压缩机生产基地;东芝 2002 年通过与小天鹅的合资在无锡建立了洗衣机生产基地;2004 年下半年,东芝又通过与 TCL 合资,在南海建设其电冰箱与洗衣机的生产基地。松下 2004 年宣布将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立总投资额 19 亿元人民币的松下杭州工业园,形成洗衣机、空调压缩机、电饭煲、吸尘器等多种家电产品的生产基地;此外,还考虑成立一个研发中心。西门子新近对华白色电器的投资除增加电冰箱的生产能力外,日前正在南京筹建小家电生产基地。惠而浦近期的投资目标是采用收购的方式再次进入电冰箱领域,可能的目标是新飞。
近期跨国公司对家电业的投资有如下特点。
1、投资项目体现出产业升级趋势
跨国公司在这一轮的投资中已经明显体现出产业升级的趋势,在扩大生产能力的同时,通过占领高附加价值、高技术含量的制高点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由于中国市场的重要性越来越高,LG 的中国战略随之发生转折,开始把最好的技术和人才引入中国,在扩大中国基地生产能力的同时把有竞争力的产品如对开门大容量冰箱与滚筒洗衣机拿到中国以提高利润率。在中国市场取同样产品战略的还有三星,三星放弃低利润率的微波炉生产而增加了技术含量更高、附加价值更高的滚筒洗衣机、对开门冰箱、数码商用空调的生产线。
西门子2004年宣布将在华推出定位在中高端市场的博世品牌,博世品牌独立经营,增加在高端市场的竞争力。
三洋在青岛的冰箱压缩机厂,产量的80%左右为变频机种;恩布拉科将在中国生产基地推出其高能效、紧凑型产品;ACC 集团宣布将其最具优势的高能效机种由奥地利引入中国生产。
在高技术含量的高端产品领域,跨国公司的份额在稳定增长。在高利润的小型商用多联机领域日本大金占有约50%的份额;西门子一直稳稳占据着中国电冰箱与洗衣机高端市场。在技术含量相对较高的滚筒洗衣机市场,2003年底跨国公司产量在行业中的比重约37%,2004年以来由于 LG 与三星的进入与业绩的大幅度增长,这一比重已跃升至53%。
2、向产业链的两踹延伸
跨国公司早期对中国家电业的投资主要集中于建主机厂生产基地;主机的产业转移带动了关键配件及整条产业链的转移,已经由关键配件延伸至钢材、冷媒等上游原材料,当前的投资已经延伸至家电业的重要原材料钢材与化工领域。
(1) 压缩机
三洋、恩布拉科、丹佛斯、东芝、开利分别通过独资与合资方式新建或扩大在华的制冷压缩机生产能力,预计 2005 年,跨国品牌冰箱压缩机与空调压缩机的生产能力将增长20-25%;至 2008 年在华生产能力在行业中的比重将分别增至53%和89%。
(2) 电机及控制器
艾默生 2002 年在青岛建家用电器用电机生产基地;富士通与小天鹅合资的变频微特电机生产基地 2004 年投产,2005 年全面达产;大金与松下则于 2004 年9 月在苏州建立了空调压缩机电机的合资厂。一些世界级供应商在控制器、传感器、流量控制阀、加热管的投资全面扩展,而艾默生、英维思在高性能洗衣机的电机、控制器、传感器领域已经占有垄断地位。
(3) 钢材
家用电器用钢属于高技术含量、高附加价值的钢材品种。家电整机的大幅度增产使钢材供应紧俏,跨国公司根据产业这一发展趋势在华建厂。如浦项已在江苏、青岛、广东等家电主产地建有(或计划建设)不锈钢板、镀锌板等生产、供应点:克虏伯、蒂森分别通过与宝钢、鞍钢的合资,在上海与大连建有不锈钢板与镀锌板的项目陆续投产。
(4) 冷媒
中国的房间空调器已占到全球总产量约70%的比重,对冷媒的需求量极大,而对环保型换代冷媒的需求量在与日俱增。霍尼维尔2004年8月将在上海建制冷剂混配厂,主产 R410A、R407C和 R404A 等高附加值的空调器环保冷媒换代产品,届时霍尼维尔将成为亚洲地区制冷剂的生产服务中心。
(5) 研发中心与外观设计公司
惠而浦将在上海和深圳设两大高等级研发中心(上海织物研发中心,顺德微波炉研发中心),以支持其中国市场并辐射亚太市场的计划。伊莱克斯、西门子、开利、松下、日立、东芝等先后在中国投资了研发中心,LG在天津的白色电器研发中心最近被批准为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
家电制造业的蓬勃发展必然导致产品工业设计业务需求增长,来自欧洲专为家电企业提供产品外观设计的设计公司已陆续在中国落户,为企业提供服务。
3、跨国公司新一轮的投资趋向于增持股份或独资
已建有合资公司的跨国公司纷纷增持股份,目标控股或独资已成趋势。近年中广州三菱电机、泰州乐金、上海惠而浦先后从中方合资伙伴华凌、春兰与水仙手中买下中方股份,成为独资公司。
伊莱克斯当前的计划也是继续加大对长沙生产基地的投入并买断中方合资者持有的40%股份,将长沙基地建成全球一流的生产基地。一些增持谈判长期未果的公司则另建独资生产基地,如日立未能增持上海日立家电公司股份,遂在芜湖另建了独资的空调器生产基地;上海夏普同样可能在增持股份未果的情况下另寻他处,再建独资的空调等产品的生产基地。
三、跨国公司对中国家电业的影响
从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过程可以清楚地看到,跨国公司的投资建厂对中国家电产业的快速成长起到了不可缺少的积极作用。家电产业是完全开放的竞争性产业,跨国公司的进入不会涉及到国家安全;家电产业不属于高能耗高污染产业,跨国公司的进入与产业规模的扩张也不会有损国家的产业结构。
根据跨国公司不同的战略定位,其在中国经营模式也有不同分类,跨国公司与中国家电企业之间构成了两种不同的竞争关系。
(一)直接竞争
对于专注于制造商身份的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的关系更多的体现为争夺市场、争夺资源的直接竞争关系,特别是一些全球扩张势头强劲的韩国、日本跨国公司,把中国作为全球性生产与出口基地,近年生产与出口规模在不断提高。
2003年韩系跨国公司空调器产量增长88%,内销增长62%,出口增长1.3倍;微波炉产量增长45%、内销增长37%、出口增长47%;洗衣机产量增长60%,出口增长3.4倍。
2003年松下微波炉产销量增长29%;电冰箱增长3%,空调器增长40%;冰箱压缩机、空调压缩机的产销量增幅更达50%和60%。
尽管跨国品牌的市场地位以及在产业中的比重都有稳定的上升,但中资企业的竞争力也在不断增长。以竞争最为激烈的空调产业为例,2003年中资企业同样表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在行业中的比重保持了稳定,在国际市场更保持了较强的竞争力,使外资企业出口量的比重由2002年的58%下降至2003年的51%。
在国际市场上一些国家与地区最具竞争力的产业往往都是在激烈的竞争中产生的。我国的家电业也是一样,这是我国外资进入早、进入多、竞争强度高的产业,而正是这种激烈的高强度竞争锤炼了中国企业,中国家电企业不畏强手勇于参与竞争,不仅在国内市场保住了份额,而且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与日俱增。
(二)产业链互补型竞合关系
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能够最大范围的在全球市场寻求产品、原料、资本、人才等各种资源的最佳配置,这种趋势导致企业之间的关系也开始由以往简单的直接竞争演化为以产业链为纽带、既有竞争又互相依存、竞争与合作交融在一起的共生共荣新型竞合关系。
从产业链的分类角度出发,与中国家电企业构成互补关系的跨国公司包括四类企业:上游零配件与原材料的供应商,下游流通领域的采购商与零售商,提供工装设备、设计、认证、检验、物流等服务的公司,以及已经退出或在某些领域退出制造环节的传统家电制造商。
当中国家电业的规模大到在全球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如大家电占到全球总量30%的比重,空调器、微波炉、小家电占到约70%比重)时,原材料与零配件供应商以及流通渠道的采购商、零售商等对中国家电业的依赖度也在迅速提高。如沃尔玛,Home Depot等全球性或区域性著名跨国零售集团都在中国设有采购中心,与中国家电企业的合作为其获得了明显的成本优势;而艾默生、三洋、霍尼维尔在与海尔的合作中看重的都是后者巨大的生产规模对电机、压缩机与冷媒的大量的、稳定的需求。
不仅那些处于上游、下游领域的跨国公司与中国家电企业之间形成了产业链互补的关系;而且在那些已经退出或某些领域退出制造环节的跨国公司与中国企业之间也形成了互补型的竞合关系。
在全球制造业能力过剩、利润水平日益下降的趋势中,以美国 GE 为代表的一些公司选择的出路是企业设计的转型,退出制造环节,转变为家用电器的品牌运营与产品的供应商。GE通过这种企业设计的转型来重新获得市场的支配地位,创造新的利润源。 GE 在先后卖掉了电视机、空调器、小家电后,每年以业务外包的方式从中国企业采购或定制数百万台的电冰箱、空调器、微波炉、小家电,与中国家电企业也构成了产业链互补的伙伴关系。
Applica(北美市场领先的小家电跨国公司)2004年也将深圳2万多人的小家电生产厂卖给了合作多年的中国合作企业,自己彻底脱离制造环节而转为从中国采购。这种双赢的竞合关系为合作双方都创造了价值。
与传统制造商与渠道商的合作成为中国家电产品出口的主要业务模式,目前约 80% 的出口家电产品是通过与跨国公司的 OEM 合作进入国际市场。
(三)化直接竞争为互补型战略合作
中国家电产业的出路在于全球化,而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是跨国公司促成的,实现全球化进程与完成产业升级的进程同样也离不开与跨国公司的合作。
中国家电业的历史毕竟只有短短的20几年,在全球产业大家庭中还是处于成长期的年轻成员,技术、设计、品牌影响力的差距是现实存在的,地位的提升需要时间的积累产业的升级也必将经过阶段性的发展历程。面对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中国家电企业正视目前在产业链中地位较低、实力较弱的现实,利用自己制造环节的比较优势,借助跨国公司的品牌、渠道、技术优势,通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逐步改变竞争地位。
将直接竞争化为互补型的竞合关系,为产业创造有利的生存环境是至关重要的。大量来自中国家电企业的成功案例证明,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在与跨国公司共生共荣的竞合中实现生存与发展是现实的也是安全的产业发展策略。(作者:胡晓红 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信息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