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实务海运空运陆运综合物流进出口专题工具会议人才数据法规期刊排行
首页 >> 学院 >> 贸易研讨 >> 行业分析 >> 正文
石油进口战略大提速

www.jctrans.com 2006-1-13 9:21:00  《中国外资》

  随着中国的不断崛起,石油短缺逐渐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自1993年中国成为石油进口国以来,进口量急剧增加,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据美国能源部预测,中国在未来20年的石油进口量将达到日均740万桶,相当于整个欧洲的日进口量。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量将达4.5-6.1亿吨,而国内可供量却以说,今后新增的石油需求量几乎全部要依靠进口。

  虽然石油需求量与日俱增,在石油现货市场上中国已占有相当的份额,但却没有定价的“话语权”。作为进口大国的中国面临着石油“价格安全”的威胁。目前,国际油价现货交易价格主要参照普氏报价,基本上受纽约商品交易所和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影响。东北亚地区由于没有成熟的石油期货市场,导致普氏亚洲报价较易被操纵,成为国际油价最高的地区。

  其实,缺失“话语权”只是其中一部分,更大的危害来自“买涨不买低”的现象,也就是在石油价格很高的时候,进口量急剧增加;而当原油价格回落的时候进口量也跟着缩减。1999年1月至2月,在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的时期,中国进口石油297.94万吨,比上年同期反而减少了40%;在国际油价高涨的2003年上半年,中国原油进口又比2002年同期增长了32.8%,中国原油进口“量价齐增”的恶性循环一次次再现。

  石油“价格安全”问题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压力。据估计,如果每桶原油平均价格达到33美元,除日本以外,东亚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可能减少0.5个百分点,而现在,原油价格己逼近每桶60美元。以现在中国每天进口300万桶石油计算,如果国际油价每桶上涨10美元,那么中国每天就要多支付3000万美元。

  “价格安全”的巨大“黑洞”无疑让国人意识到构建石油安全战略体系在能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是何等的重要。为此,最近几年,石油战略储备建设、进口市场多元化、“走出去”战略、开放石油市场、开展期货交易等等开始提速,中国为构建自己的石油安全体系开始上演“生死时速”。

  一、战略储备:应急的“定心丸”

  建立石油战略储备是当今的热点话题之一。石油储备是稳定供求关系、平抑油价、应对突发事件、保障国民经济安全的有效手段。目前,国际石油储备主要有两类:政府拥有的石油战略储备;由进口商、炼油商、销售商和消费者拥有的商业储备。战略储备具有商业储备无法取代的特殊作用。作为政府行为,战略储备能及时解决与平息全国性的石油供应短缺与油价暴涨问题。尤其当国际石油供应突然发生中断或国际油价暴涨危及国家安全与经济正常运转时,战略石油储备的动用往往具有抗拒风险、保障安全的功能。

  按照国际能源机构制定的标准,当石油供应中断量达到需求量7%的时候,就是能源安全的警戒线。按照国际惯例,国家战略石油储备的远期目标是90天的消费量。但是就中国而言,由于产油区局势动荡、进口渠道单一、储存设施严重不足等原因,2002年全国原油储罐库容合计为3800多万吨,储存能力不足30天,而且基本上是商业储备。因此,建立起石油储备体系迫在眉睫。

  中国的石油储备工作从1993年开始酝酿,到2003年中央正式批准,前期工作一共花了10年的时间。2004年6月,中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基地建设已全面铺开。中石化、中石油和中海油这三大石油集团受国家委托,负责工程总体建设。预计2006年至2008年,大连、黄岛、镇海、舟山四大石油储备基地将基本竣工。四大基地建成后,总共能形成约10余天消费量的石油战略储备能力,再加上全国石油系统内部21天的商用石油储备能力,我国总的石油储备能力将超过30天。

  虽然建立石油战略储备得到国人的一致肯定,但是超过1000亿元的投资让政府感到压力重重。而且,在现在的高油价阶段开始储备是否合适也有争议。

  在该计划实施过程中,中石油、中石化、中化三大集团同意以各自的油库、油库维护设备、相关配套设施、管理人员等作为建立战略储备制度的实物出资,而相应的管理体系、协调机构的建立及日常运作的成本投入则由国家负责。但是作为自负盈亏的经营实体,三大巨头所承担的责任的确是“道义”重于“义务”。为使石油战略储备顺利建成,建立《石油储备法》显得非常必要。国家石油储备办公室徐键明认为,国家是石油战略储备的主要投资者,还要进一步通过立法来建立政府储备和民间储备相结合的机制,充分发挥石油企业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逐步达到国家石油储备的总体目标。

  二、多元化路线:进口全球布局

  战略储备的实施让中国在突发情况面前能稳住阵脚,但是,进口渠道的单一性却使石油安全命悬一线。目前,中国原油进口来源地区及份额大致为中东地区60%,非洲地区20%,亚太地区14%,欧洲中亚地区6%。中国80%以上进口石油依靠“太平洋航线”,即经马六甲海峡、南海、台湾海峡将原油转运至沿海港口。中东、非洲地区正是目前国际政治经济局势动荡的主要地区,而马六甲海峡安全隐患突出,石油进口面临较大的运输风险。谋求石油进口货源多样化是关系重大的问题,目前中国政府和石油企业不断出击,石油进口多元化的“新版图”正在形成。

  2004年,酝酿多年的中哈石油管线建设项目终于尘埃落定。能源专家普遍认为,铺设中哈石油管道,可以减少对中东石油的过分依赖,可以获得便捷安全、长期稳定的原油供应。

  2005年4月,中石油与加拿大Enbridge公司合作兴建一条名为Gateway的石油管道。建成后将把加拿大卡加利油砂矿出产的原油输送到中国、亚太地区等地。

  2005年6月,备受瞩目的俄罗斯远东石油管道也传来令人欣喜的消息:泰纳线方案有望得到确认。泰纳线输油管的起点为俄罗斯西伯利亚泰舍特,终点为靠近中国东北的纳霍德卡,主要输送俄罗斯西伯利亚各大油田的原油至远东地区,向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出口。此外,还有中缅管道、泛亚铁路等石油线路正在酝酿之中。

  在寻求石油进口多元化的过程中,中国受到了日本、印度、美国等国强有力的竞争。作为能源匮乏的发达国家,日本经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非常大。因此,在“泰纳线”之前,中日就围绕着究竟将修建从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的“安大线”,还是从安加尔斯克到纳霍德卡港口的“安纳线”而展开多轮的较量。而同样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最近也频频在俄罗斯、苏丹、安哥拉、越南、缅甸、西非寻求石油进口的合作伙伴,同时也在为开辟“印度洋航线”积极的准备着。而由美国主导的连接里海和土耳其石油管道(简称“巴杰管道”)被认为是对中国能源西进不利。“巴杰管道”由于上游油源不足,必须引进哈萨克斯坦石油,因而可能形成与中哈管线争油之势。据权威专家估算,阿塞拜疆至少每年要从哈引进2000万吨石油才能保证“巴杰管道”的运营。而哈萨克斯坦油田的产量难以同时满足中哈管线、“巴杰管道”及俄罗斯管线的供油需要。为此,有专家提出,政府应该为新一轮的“石油外交”做好应对之策。

  三、“走出去”战略:勇夺“份额油”

  上述所提到的“石油进口多元化”实际是扩大贸易油的战略之一。虽然在利用世界石油资源方面,贸易油是主渠道,但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争夺“份额油”也是一条值得鼓励的战略。专家认为,国内油企参与国外石油资源开发,建立海外长期的石油生产基地,稳定地获取“份额油”,利用国外石油资源的主动权就越大,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和抵缓原油高价位对经济发展的冲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跨国经营研究部主任邢厚援介绍,目前中国石油企业已在世界30多个国家参与了65个油气项目的勘探开发,中方累计投资70亿美元,共获得份额油6000万吨。其中2004年获得份额油为1750万吨,占当年进口原油的21%。预计到2020年,中国当年海外份额油达到7000万吨,争取占到当年进口总量的1/4。迄今为止,我国同海外油源的合作范围已扩展到俄罗斯、阿塞拜疆、哈萨克斯坦,东南亚的印尼、缅甸,中东的利比亚、伊朗、阿曼和中南美洲委内瑞拉,非洲苏丹等地。

  这其中,中石油进入苏丹进行石油开采就是成功典范。1997 年,中石油同苏丹政府签订了产品分成与管道协议,以中石油为主组建了大尼罗河股份有限公司,接管了穆格莱德油田1、2、4区块开发权。该项目2002年原油年产量达到1269万吨,中石油的权益产量达到507万吨,而且这还是三个油田中只有一个投产的情况下取得的成果。中石油还与苏丹政府共同投资喀土穆炼油厂,双方各占50%的股份,年加工能力为250万吨原油。目前,苏丹已经成为中石油在海外的主要产区。中石油为自己描绘的是一张多方位“出海图”:“以北非的苏丹、南美的委内瑞拉、中东的两伊为基础,逐步延伸与其周边地区的合作,扩大中石油集团在这三大战略区的影响”。而新近公开的数据是,中石油计划在2006年之前使其海外油田的原油产量达到3500万吨。

  中石化从2001年起就把“走出去”目标锁定西亚、北非、中亚、西非和东南亚。2001年中石化与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合作勘探开发伊境内卡山地区的油气资源。2004年1月,中石化中标沙特一块约4万平方公里的天然气气田的开采和生产权。3月,中石化成功收购美国第一国际石油公司,获得其在哈萨克斯坦全资拥有和部分拥有的6家子公司,以及所属的石油开发勘探区块面积达2.6万平方公里。6月,中石化夺得也门69区块和71区块的勘探开发权。中石化预计到2005年年底将完成200-300万吨份额油的目标。

  中海油的海外拓展计划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2002年1月收购西班牙瑞普索在印尼五大油田的权益。2002年9月向 BP 收购印尼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12.5% 的权益。2004年底,中海油完成对澳大利亚西北大陆架天然气项目的收购。2005年5月,中海油完成对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在印尼东固液化天然气项目一个产品分成合同中 20.77% 权益的收购,从而使公司在该项目中的权益由 12.5% 增加到16.96%。6月22日,中海油以 185 亿美元向优尼科发出收购要约,优尼科是美国第九大石油商,它在东南亚、墨西哥湾、中亚里海等地区拥有大量优质油气储备。

  虽然争夺“份额油”前景诱人,但是利益和风险总是相伴而生。全球石油石化市场已进入“超级巨头”竞争时代,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等国内巨头,相对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等国际超级巨头,还缺乏国际管理和操作经验。而且中石油所拥有的苏丹、哈萨克斯坦、秘鲁、委内瑞拉等地的油田,以及中海油刚刚收购的印尼油田,都是处于敏感地区而被国际石油资本忽略的边缘地带,当地的政策风险有可能是影响将来公司发展的因素之一。

  总的来说,国内油企“走出去”的力度还是不够的。一方面,国际上投资油田勘探开发,一般需要上百亿的资金投入,而且存在血本无归的可能性,国内石油公司实力较弱,所以在海外投资方面表现得较为谨慎;另外,由于国内石油企业“走出去”的步伐相对落后,所以在先机已被国际石油巨头抢占的前提下,只能采取“插空当”的方法,因而必然付出更高昂的成本。因此,国内油企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历练,从而保证将“走出去”战略进行到底。

  四、打破垄断:对内开放应先行

  最近几年,中国石油消费的市场化程度随着“入世”而迅速提高,但石油供应仍处于过度垄断之中,从而引致“价格安全”不断升级。因此,尽快打破国内石油供给垄断,引入市场化因素是降低风险的关键所在。

  在国内,原油生产由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垄断,进口原油专营权由四家垄断(上述三家加上中化),成品油的批发由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垄断。在石油消费的高度市场化与供给的极端垄断化的不对称背景下,国有的石油外贸公司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口,基本上采用现货贸易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导致中国难以应对国际市场价格的短期波动。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商品价格已经放开,用油企业的经营销售也已实现市场化。另一方面,中国原油、成品油供应仍然处于几大集团的“地域垄断”之中,原油、成品油定价机制仍然处于与国际接轨阶段,不能充分反映国内市场供求关系。目前国有石油巨头的销售系统基本沿用了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石油分销体系,形成了庞大的、长链条的多级批发零售系统,既不利于管理,也不利于市场运作。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称,中国石油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的严重不完善扭曲了供求关系和对未来价格的有效期望,中国石油用户既不能有效预见石油市场的风险,也不能采取有效的经济措施和市场手段化解危机。他甚至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一定意义上说,石油市场体系和机制的严重不完善已经成为中国石油市场不安全性的根本性因素之一。”

  石油供给市场的垄断性不但让中国承担着“价格风险”,也使得许多民营企业望“油”兴叹。虽然国家在2004年1月1日起取消了成品油国营贸易的配额,并且约有25家民营油商上了《石油、成品油非国营贸易进口经营备案企业名单》,但按照有关规定,从海外进口的原油必须拥有两大集团发放的排产计划,否则不许入境。弱势民营油企不得不将进口配额转让,或将进口代理转交。

  面对应该松绑的石油供给市场,周大地建议一是将分别隶属于铁路、交通、民航、农业、林业等系统的石油专项用户的油品供应系统剥离出来,组建独立的石油销售公司,并享有石油进出口权,使之成为真正的石油市场主体;二是随着石油进口量和非国营成品油贸易量的大幅增长,应鼓励其它社会资金进入石油流通领域,营造健康有序的石油市场。工商联石油业商会王德岗副秘书长也表示,对石油上游市场来说,民间资本是一支很重要的力量。有的民营企业不光是资金实力雄厚,还拥有比较先进的勘查开采技术,把这些民间力量整合起来可以有效地推进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

  按照中国政府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去年12月11日中国已全面开放成品油零售市场,在2006年12月11日之前,将放开成品油的批发市场。因此先主动对内开放,市场经过一种重新的分割,形成一个相对稳定有竞争力的格局,外资石油公司再进来后,可能就得和现有的市场主体去联营、合作、参股,这是一种成本最低的最佳选择。

  五、期货交易:善用避险工具

  从1993年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至今,我国采取的依然是“与国际油价变化相适应,在政府调控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由于这种定价机制存在“对国内石油市场行为的不合理引导”、“对国内石油生产结构的逆向调节”以及“国内市场存在价格滞后期”等多种弊端,导致中国连连在“价格安全”上出现险情。国家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淮博士对此认为:“从目前形势看,单纯被动地跟踪国际市场油价对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十分不利。”由此,建立石油期货市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石油期货交易的最大好处在于它能够事先固定成本,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者(生产商和进口商)的价格风险。通过国际石油期货方式采购石油,不仅仅是维护中国经济利益的需要,同时也是中国维持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的必由之路。2004年在上海成功运作的燃料油期货就是一个缩影。专家分析说,上海燃料油期货的表现,表明期货市场已经开始反映国内油市现货供需情况,与新加坡等国际市场的关系也由“依赖”转变为“影响”。上海燃料油期货这一避险工具的问世,为相关企业利用期货市场安排生产和贸易,进行套期保值,规避风险提供了途径。

  虽然期货被广泛认为是避险工具,但鉴于目前国内石油产业体系的垄断性,对于建立石油期贷市场能否发挥作用,以及目前是否是设立石油期货的适当时机等问题,还是众说纷纭。而2004年底发生的“中航油事件”更是使争论升级。“中航油事件”固然是因为公司内部管理不善,风险监控不力所导致,但是从另一面来看,如果我们国内有比较成熟的石油期货市场,有比较完善的石油金融管理制度,如果我们在世界石油定价体系中有一定的权重,中航油能在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中进行套期保值行为,也许最后,也不会有如此窘境。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杨清指出,针对我国企业的特点,比较可行的市场模式是参与石油现货交易的套期保值。我国油品领域长期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市场化程度较低,让我国的企业大规模参与国际期货市场条件还不成熟。期货市场要循序渐进,更为有利的办法首先是主动建立本国的石油期货市场,形成能够直接反映本国市场供求关系的石油价格。政府部门借助于石油期货市场可以建立科学的石油定价机制,建立规范有序的石油流通体制,提高我国石油市场的核心竞争力。在这个基础上逐步鼓励一些具备条件的油品企业参与以实货为基础的油品套期保值业务。

  可见,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建立完善的石油金融体系,对于我国参与国际竞争,掌握国际石油定价权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在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外部监控的同时,允许更多的企业进入国际期货市场从事套期保值,多管齐下,逐步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形成机制,改变我国当前被动地接受国际石油价格的局面;逐步掌握国际石油的定价权,为自己在国际石油交易中争取更有利的位置。

  作者:赵萍

  相关文章链接:石油输出国成为全球经济和贸易失衡的新“玩家”

  中国进口石油多花了100亿美元

我要说两句    
物流问答】【物流信誉】【下载物流通】【评论】【推荐】【打印】【收藏】【关闭
  相关连接
 ·石油进口战略大提速 (2005-12-6 3:05:00)
 ·[化工]五大原因导致明年石油进口放缓 (2005-11-11 10:15:00)
 ·中国海外找油近来连下三城 (2005-6-20 8:08:00)
  综合报道
·芜湖港以特色“物流事业部”促物流大发展
·北京:民警扮物流人员擒货主
·广东:上半年深圳物流业外商争相增资
·华尔街新游戏:干散货海运FFA交易
·包装与物流——“牵一发而动全身”
·物流信息化稳步推进
  网友评论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支付方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JCtrans:中国站English
JCtrans版权所有200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