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中美纺织品争端及谈判,因为产品涉及众多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可避免地成为今年全球贸易的焦点;而年底即将在香港召开的WTO部长级会议因谈判内容涉及WTO所有成员,加上其堪忧的谈判前景,无疑将成为今年全球贸易的另一大热点。
中美欧角力纺织品
在纺织品贸易配额被取消后的第一年里,中美和中欧的纺织品贸易摩擦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中欧谈判在最后一刻握手言和、中美谈判历时半年也在七轮之后艰难谢幕,为明年的全球纺织品贸易提供了一个确切的前景。
中美欧纺织品争端产生源于四点:一是中国纺织业超强的竞争实力;二是美欧等国没有有效地利用过渡期调整产业结构;三是发达国家在贸易上的双重标准和“霸王”思维;四是出自其国内政治的需要。
2005年6月11日,中欧双方就纺织品问题签署备忘录;9月5日,中欧再次就大量超出配额限制的纺织品达成妥协,将2008年底前10类中国出口至欧盟纺织品的年增幅由此前的8%上调至12.5%;欧盟将接收上述超出配额产品中的一半,另一半将从明年的配额中扣除。
中美纺织品谈判则在七轮磋商后,于11月8日达成协议。协议生效于2006年1月1日,终止于2008年12月31日。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美国将在协议期内对中国向美国出口的棉制裤子等21个类别产品实施数量管理,包括11个类别服装产品和10个类别纺织产品。协议产品2006年基数基本上是2005年美国从中国的实际进口量,2007年和2008年基数均为上一年度全年协议量。在增幅方面,协议产品2006年增长率为10%~15%,2007年为12.5%~16%2008年为15%~17%。美方还承诺,对协议外产品,美方将克制使用《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第242段条款;对协议签署日之前因242段设限造成的卡关货物立即放行,不计入协议量。
从协议结果来看,中美双方是各有让步。虽然中方关于设限到2007年底、增幅分别为2007年达到20%、2008年达到30%的要求没有达到,但在基数确定上取得了很大成功,可以为中国企业提供相对较大的发展空间。
香港会议事关WTO权威性
几周之后将在香港举行的WTO部长级会议,意味着多哈回合谈判将进入关键阶段。“多哈回合”始于2001年11月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WTO第四次部长级会议。当时决定启动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涉及8个谈判领域,即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知识产权、规则、争端解决、贸易与环境以及贸易和发展问题等。按计划“多哈回合”应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但2003年9月在墨西哥坎昆举行的WTO部长级会议上,由于各成员在农业等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会议无果而终,多哈回合谈判陷入僵局。
按照各成员达成的时间表,2006年应完成多哈发展议程谈判。因此人们对将于2005年12月在香港召开的WTO第六届部长级会议有了更多的期待,尽管谈判者仍希望从现在开始的一年多以后能达成雄心勃勃的贸易协议。但是,目前几乎没有任何迹象显示,各方在从农产品关税到服务业市场开放等诸多问题上的巨大立场分歧很快能被消除。
2001年开始的多哈回合谈判是迄今为止进行的最为深远,也是最为复杂的一轮谈判。从目前谈判形势看,多边贸易谈判已经进入香港会议前的冲刺阶段。人们期望多哈回合能在12月的香港会议上取得重大进展,并达成一揽子协议,使这次会议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从而进一步推动全球贸易自由化的进程。然而,香港会议能否如愿完成此回合谈判,仍旧扑朔迷离。(倪月菊 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