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二季度,国内钢铁市场上长材、螺纹钢价格比第一季度平均下滑超过1000元/吨。一向利润较好的板材也在这场降价狂潮中大跌身价,其中冷卷板跌幅达到360元/吨左右。
与此同时,各地库存大幅上升。据统计,目前上海地区27个主要板卷仓库库存总量已达94.696万吨,上海地区39个主要建筑钢材仓库库存总量约为29.602万吨。
中国钢铁价格的大起大落,已引起全球钢铁业的广泛关注。伦敦船运咨询机构执行董事卡西称,他估计中国钢铁总库存至少有300万吨。目前全球大部分地区钢材价格处于下滑状态,其中一部分原因正是由于受到中国钢铁市场低迷的影响。
危机根源:产能过剩
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普遍认为,此次钢铁价格暴跌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我国钢铁市场已严重供过于求。
渤海证券的最新研究报告指出,今年前五个月,我国钢材产量已达到1.43亿吨,同比增长25.45%。但今年钢材消费增长比去年低10%,供给压力十分明显。
虽然目前仍无法得知中国各大钢厂库存的确切数据,但有贸易商向记者透露,国内几大钢厂现在每天都有超过5万吨左右的库存量,而正常情况下,这些大钢厂的库存量每天不会超过1万吨。以板材平均每吨4000元的价格来计算,一天5万吨库存将占用2亿元的流动资金。毫无疑问,钢铁生产商的承受能力正经受着严峻考验。
为了尽快消化库存,很多企业在三个月之内已经下调了三四次价格,幅度从50元/吨到100元/吨不等。
武钢集团营销负责人刘箭对记者透露,下个月武钢将再次下调钢材价格,冷轧降700元/吨,热轧降600元/吨。国内其他一些大钢厂也表示有继续下调钢铁价格的可能。
根据此前中国钢铁协会的预测,今年我国将形成3.5亿吨钢的产能,新增产能5000多万吨。对于这个数字,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罗冰生曾表示,这么大的产能国内根本无法消化,必须借助于国外市场。
目前我国钢铁出口的对象,第一是韩国,第二是美国,第三是欧盟,第四是香港。“我国钢铁产品的出口过于集中,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市场能不能容纳得了还是个问题,如果当地市场价格下跌,我们还往那里销,往往会遭到人家的反倾销起诉,扩大出口很难实现。”不久前,罗冰生在中钢协理事会上对我国过剩的钢铁如何寻找出路表达了深深的忧虑。
而现在看来,罗冰生的担忧已经变成了现实,大量过剩的钢铁堆积在国内,并导致钢铁价格急速下滑。而另一方面,受取消钢坯出口退税等政策影响,现在已经很少有企业愿意再做出口生意。“下一步国家还要重新增收钢材出口17%的增值税,这同样会对钢铁出口有一个很大的抑制作用。”中国钢铁协会副秘书长戚向东称。
而从整个国际市场来看,也开始存在钢材产量过剩,市场需求疲软的矛盾。根据国际钢协的预测,2005年全球钢铁产能将达12.478亿吨,比1998年增长15%。今年世界钢铁消费量将增加3700万~4700万吨,这比去年6700万吨的消费增长量至少低2000万吨。
正因如此,业内认为,就是国家不进行宏观调控,钢铁价格迟早也会降下来。“只不过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更迅速地诱发了这一场价格风暴的迸发。”一位钢铁生产商指出。
火上浇油:游资炒钢
而让业界难以接受的是,钢价的反转速度如此之快。今年3月份,国内钢价几乎到达历史最高水平,之后就突然“哗啦一下降下来了”。
在钢铁市场见识过不少风雨的李仁忠也完全没有想到,暴风雨会来得如此之快,如此迅猛。“早在今年宏观调控前已有人告诉我,让我赶快抛售。”李仁忠说,他当时心里已经有准备,但是没想到风暴来得这么快,“3月从上海开始掀起降价风,4月狂跌,5月传到北方,6月到了东北”。
许多业内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均认为,钢价反弹之所以如此之大,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有大量游资参与到钢市来进行炒作。
鞍钢销售负责人祈延平回忆,今年1-3月份国内钢铁出口势头强劲,当时股市仍是比较低迷,所以江浙、广东、福建等地有大量的资金从股市抽离出来,投入到钢市。
有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华东很多经销商今年早些时候曾通过银行资金大量进口冷轧,“大约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产品”。这些进口钢大部分已在今年2、3月份市场最好时集中抛售。等其他中小贸易商再跟进时,价格已经开始下降了。
该人士称,这些炒钢者中不乏一些老道的大钢铁贸易商,也有的是非钢铁企业。“他们消息灵通,胆量过人”。其中有一个非钢铁贸易商,去年一月份就曾到天津某中板厂,一举拿下该厂全部的四万吨/月产能的坯子,但是这家贸易商订下货后却放在库里不卖,一直等到今年3月份,才开始抛售。这时一吨已涨了800元,并且钱一到手市场就跌下来了。
祈延平分析,今年钢铁市场可能很难回暖,他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期待市场平稳,因为大起大落,最终受害的还是企业和用户。祈表示,钢材市场这几年的跌荡起伏,让他进一步认识到,加快企业重组整合的必要性,因为只有产业集中度高了,价格才好控制,才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市场出了问题,大家都无能为力。
而罗冰生则认为,要提高产业集中度,当务之急是国有控股出资人代表担负起历史的重任,推进企业的联合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