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论坛上表示,今年我国的贸易总额预计达到1.4万亿美元,但是,贸易大国远非贸易强国。
据了解,业内把即将过去的2005年称为“纺织品年”、“反倾销年”。事实上,中美、中欧外贸之间的艰难谈判带来的思考已不仅仅限于纺织品行业内,而贸易摩擦也不仅仅是针对价格提出的反倾销诉讼。有迹象表明,目前一些贸易保护国已针对我国价格背后的形成机制进行研究。观察人士担心,如果贸易保护从价格层面延伸到国家政策和体制层面,则国内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难度更大。(中国因素增强 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商品出口后
40元的商品能卖到1200元
“我们的产品做工非常精美,但价格却非常低廉,以至于令外商为之咂舌。”一位服装鞋帽行业的出口商曾这样表示,一双做工精致的真皮皮鞋,出口价格为4美元。据说“外商非常惊讶,简直不能相信。”李成钢证实了这一说法,“我们的企业现在就是拼价格,把价格拼到甚至只有同类产品价格的1/10,但是我国低价出口的商品到了海外市场,其零售价却翻了数十倍。”不但是鞋子,不少商品都是“跳楼价出口”,这在行业内众所周知。
记者了解到,由于出口价格压到接近于成本,所以国内出口企业从整个生产链条上赚取的利润少得可怜。例如,今年我国向欧洲市场出口的一种小家电产品,出口价为4.5美元,折合人民币40元左右。但到了欧洲市场,其售价折合人民币高达1200元,大约是出口价的30倍。巨额的流通利润,国内生产商却难以分享。
与出口商品价格低廉相比,我国的进口商品却都是价格高昂。无论是手表、珠宝、成衣、鞋类、文具、食品等日常消费品,还是铁矿石等能源类产品,其进口价格都在不断攀升。“一双出口皮鞋卖价为4美元,而一双进口皮鞋卖价却高达千元。”这个现象已经引起了市场人士的忧虑。
国内企业“赔钱出口”
“血拼”价格让行业元气大伤
造成“卖啥啥便宜”的一个重要原因业内众所周知,就是出口商之间的过度竞争、相互压价。他卖10美元,你卖8美元,我就卖5美元,这样“血拼”价格的结果甚至是“赔钱出口。”据了解,目前不少商品的出口价格已经接近成本,有的甚至低于成本。这种行为的后果,不但给企业造成了直接损失,而且导致整个行业的价格制定受到影响,有些产品的原材料涨了,但出口价格却一直低迷,整个行业因此大伤元气。
既然赔钱,为何还出口?“卖到国外市场,虽然价格低,但可能很快地拿到钱,总能赚一些;但如果我们卖到国内市场,可能很长时间都见不到钱。见不到钱,厂子就无法运转了。”这是许多出口企业的切身感受。李成钢认同这种说法:“国内市场的信用问题也亟待改善。”专家认为,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失信惩戒机制是企业的当务之急,这一措施被认为有望缓解企业过分依赖外贸出口的压力。
国际贸易诉讼矛头转向
“粗放式贸易”遭遇巨大挑战
我国的出口商品之所以具备如此令人惊讶的价格竞争力,其主要因素就是——劳力成本低。在中美纺织品激烈谈判期间,曾有观点这样形容:“我国的贸易顺差是沿海纺织工人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从总体上看,我们的外贸优势是通过庞大的规模取得的。”李成钢说,目前我国还属于“粗放式外贸”,主要依赖于低人力成本竞争,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营销网络,也就是说,我国企业目前在国际价值链中仍处于低端。而我国的低劳力成本带来的出口优势正遭遇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顾强则认为:“在我国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的时候,企业的发展将会受到来自生产要素的制约,深圳、广州出现的‘民工荒’应该引起企业的警觉。”这预示着,低廉的劳力成本格局将会出现调整。
而在国际上,贸易诉讼的矛头出现明显调整迹象。据了解,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国已经开始将关注焦点从价格表象转移到更深层次的价格形成机制上。他们从我国的产业政策、经济制度入手,探寻产品低价的形成机制是怎样的;中国企业是否按照当地法律保证劳工权利;是否接受了政府补贴;是否遵守了环境保护条例;是否将某些成本外化给了社会承担……这从近年来除却反倾销,日益盛行的SA8000社会责任调查、产业扶持政策调查中表现得极为明显。中国产品的价格优势让“发达国家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密集型产品难以抗衡,故仅对价格诉讼,很难达到遏制中国产品的目的。”反倾销主要是对价格的关注,李成钢认为,贸易摩擦背后,其本质是贸易保护主义,如果贸易保护不再限于价格层面的反倾销,而是延伸到国家政策和体制层面,则国内企业应对贸易摩擦的难度更大,解决贸易摩擦的成本也会更高,这值得政府和企业警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