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杭州召开的“粮食现代物流国际研讨会”上传出消息,我国将在年内启动新一轮粮食物流体系建设,重点建设东北、黄淮海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含四川)、东南沿海以及京津地区等五大粮食现代物流通道。
国家粮食局粮食行政管理司负责人透露,为提高粮食流通效率、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最近国家有关部门编制了一份全国粮食现代物流规划。我国计划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建设和完善粮食物流节点设施、运输设施,配套建设物流信息和检测体系,实现跨省粮食物流的散装、散卸、散运、散存和整个流通过程的“无缝化”连接。在稍长一段时间内,建立一个完整的包括粮食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粮食现代物流体系。他还说,我国粮食现代物流项目投资模式将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原则,以企业为主体、地方政府进行投资配套,并在粮食运输中开辟"绿色通道"等优惠政策。
据介绍,目前我国储备粮库主要分布在东北、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粮食产区,东南沿海销区库容相对不足,中转设施也相对落后,港口接卸能力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进一步推进粮食流通方式变革、尽快完成我国主要粮食物流通道的布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按照有关规划,我国发展粮食现代物流的主要通道为:东北地区粮食流出通道、黄淮海地区小麦流出通道、长江中下游(含四川)稻谷流出和玉米流入通道、东南沿海粮食流入通道、京津地区粮食流入通道。为提高东南沿海地区的散粮接卸、中转能力,我国将争取用5年到10年时间,在浙江、福建、上海、广东一带建设10多个粮食港口中转库及专用码头,使东南沿海港口年接卸散粮的能力达到3000万吨以上。
此外,我国还将在东北和黄淮海地区进行铁路“包粮”改“散粮”运输试点,研究探讨关内铁路“散粮”运输方式。目前铁路粮食运量占全国的一半左右,关内铁路运粮基本全是“包粮”运输。包装运输方式手续繁、机械化程度低、粮食损耗大,改用散粮火车或粮食集装箱等散运方式,可大量节约流通成本和减少粮食损耗,按东北粮食国内跨省区流量每年0.42亿吨计,一年可节约流通成本10亿元以上。
目前,我国几个粮食主要产销地区都已在制定区域性粮食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河南省计划在“十一五”末,将粮食现代物流散化量占总流通量的比重提高到50%。浙江省将发挥本地环境和机制优势,吸引多元投资主体参与物流项目建设,争取用3年至5年时间,把浙江初步建成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粮食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