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首页资讯中心新闻实务海运空运陆运综合物流进出口专题工具会议人才数据法规期刊排行
首页 >> 商贸 >> 国内资讯 >> 正文

中国经济冷热之争


www.jctrans.com 2005-7-25 10:32:0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评论员 王梓 主持

  “冷”还是“热”,这两个宏观经济难以承担的话题,在短短的一年间,竟会如此迅速地转换,不错,“通缩与通胀只在一线之间”。

  2003年下半年至2004年上半年,关于中国经济的冷热之争持续了近一年的时间。当时,走出长达五年通缩阴影的中国经济,面临是否过热、全面过热还是局部过热的争论,直到2004年4月底,国家出台措施紧缩“银根”、“地根”,“过热”与否的争论被调控过热的方式之争所取代,使用“行政手段”还是“经济手段”、民营企业待遇问题、土地问题、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先后成为争论的焦点。“有保有压、松紧适度”的调控政策也逐渐清晰。

  去年底,宏观经济“过热”的迅猛趋势被成功遏制,“大起”的忧虑随之消失。但是,调控过程中暴露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深层体制性问题,令人担忧。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些都是今年经济工作的指针,尤其是对于“调控年”发现的体制问题,今年被确立为“改革年”再次引起了人们对于改革的热望。

  改革也并未有负众望:资本市场股权分置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自2005年7月21日起,中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揽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此,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但财税制度改革、土地制度、价格制度改革却未能有实质性进展。

  而宏观经济也正面临着“大落”的威胁。今年初以来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提醒我们,经济可能正在“趋冷”。林毅夫明确提出,今年下半年最迟明年年初通货紧缩不可避免。然而,根据统计局7月20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第二季度GDP增长率不仅没有比第一季度下降,反而比第一季度高出0.1个百分点,经济并没有大幅向下。一时间,“冷”与“热”、“通缩”还是“通胀”,调控与改革的深化等问题,再次成为争论的焦点。

  如果上一轮对宏观经济辩论的焦点在于是否“过热”,那么,本轮辩论的核心则在于是否“过冷”。为了厘清问题,本报特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外资部部长张小济、中国宏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王建、发改委投资所研究员张汉亚、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王子先、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法国巴黎百富勤董事副总经理及总经济师陈兴动、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卓元共聚21世纪北京圆桌第52期,就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展开了深入讨论。

  诊断?冷,会有多冷?底,底到哪里?

  中国经济增速预测

  《21世纪》: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67422亿元,同比增长9.5%,比去年同期低0.2个百分点。对此,诸位如何评价?对下半年的经济走向有何预测?

  张卓元:从2005年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看,全年经济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左右。今年1—5月,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4%,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2%进出口贸易增长23.2%,其中出口增长33.2%财政收入增长13.1%增长1568.88亿元,货币供应量增速M0为9.3%,M1为10.4%M2为14.6%,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4%,实际利用外资224亿美元,比去年同期降0.8%。由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一直没有放松,宏观经济大体按调控目标运行,并不存在通货紧缩的可能。

  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看,与去年相比,有几个不同点:一是没有主要采取行政手段强度相当大地遏制经济过热,比如像去年四月份那样。二是今年过热的行业不再是钢铁、水泥和氧化铝,而是房地产业,主要是一些大城市的房地产业。三是当前人民币汇率问题、贸易磨擦问题突出,美国施压空前(要求人民币两位数升值),这也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四是经济高位运行下资源瓶颈约束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可持续发展问题进一步突出。

  张小济:从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来看,宏观经济主要的指标都应该说是比较好,并没有进入所谓的通缩,全年9%还是可以达到的。这一轮宏观调控是防止“大起大落”,怕的是“大落”。目前工业的利润是在下降的,特别是下游产业下降幅度比较大,从上游看利润还是比较高的。比较明显的是,制造业对于出口依赖,甚至整个经济增长对出口拉动依赖越来越强,也就说明需求遇到了问题,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陈兴动:我对现在经济形势的总体判断有两点:第一点,总的来讲,中国经济增长发生逆转,从高位往下走。这种增长速度下降相当迅速,这是从企业的盈利状况来看的。我个人感觉去年的GDP增长远不止9.5%,应该是在11%—13%;相对于去年,经济增长速度肯定是大幅度下降的,否则不能够解释能源、原材料增长速度下降,企业的盈利状况也跟着下降。今年上半年,到目前为止A股市场上有550家公司已经预亏,占一千多家上市公司的40%。

  第二点,从增长速度的角度来看,根据统计数字,如果按照10%的增长的话,目前经济已经向区间底部走,但是仍然还在过热区间。

  哈继铭:我同意陈兴动的观点,去年GDP确实不止增长9.5%,这通过用电、工业增加值当中重工业所占的比重进行分析就可以发现。其实2002年、2003年真正的增长速度比我们看的数字要高一些,而1998年出现通缩的时候,增长速度比我们看的数据低一些。我国上半年GDP同比增9.5%,和去年相比确实有所下降,但是,我们认为增长速度依然是偏快,今年25个省都有拉闸限电的现象,这也预示了“快”的程度。

  今年的增长有一些结构性的变化,去年年初经济基本上都是靠投资拉动,今年投资增速下降,但是外贸的增速明显上升,消费也比较平稳,消费和投资之间的矛盾得到一定的缓和。

  王建:从今年上半年看,投资增长还在25%以上的高位,其中6月份更高达28.8%,出口已经连续六个月超过30%,与去年的增长率相差不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增长率超过13%,还高出去年同期水平。这些情况都说明,上半年的需求增长与去年同期相比,都没有特别大的变化。由于这些需求指标的增长水平都很高,特别是6月份固定资产投资的增幅很高,很多人仍在担心是否会再度“过热”。

  但主要经济指标中,确有许多预示着“冷”的迹象,例如:消费物价持续走低,上半年CPI指数平均为2.4%,比去年同期低1.2个百分点,并已经连续数月低于2%,部分生产资料价格如钢材、水泥等下跌幅度巨大;企业利润增长率显著下降,同比下降超过20个百分点,下游制造业大面积亏损;企业产成品资金占用超过一万亿元,增长19.4%,且增长率超过同期产品销售增长率3个百分点;上半年出现了396.5亿美元的贸易顺差,而去年同期是75.7亿美元的逆差,说明国内需求明显不足,产品被挤压向国际市场;自去年6月,货币M2的增长率与M1持平,之后M2增长率开始超过M1,至5月份M2增长率已超出M1多于四个百分点,说明流通中的货币持续大量退出交易流通,转换成定期存款,这是经济活动趋于缓慢的重要标志。

  李稻葵:按照目前国际上最准的统计方法——向量自回归的方法,我们对经济形势做了一个预测,得出的结论是:2005年第2季度GDP增长率为8.9%,第3季度进一步下滑为7.9%。预测2005年第3、4季度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将出现负增长,2005年四个季度的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率将分别为1.14%、0.89%、–0.81%和–0.62%,全年平均增长0.27%。预测2005年第4季度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增速将低于10%,仅为9.7%。整个经济走势是向下的,增速下滑,基本上是每一个季度都比上一个季度增长速度下滑,全年GDP是8.6%的增长速度。通货紧缩的压力已经显现出来。

  张汉亚:从数据看来,今年前两个季度整体经济发展是平稳的。去年和前年企业盈利比较多投资增长较快,我国的经济和投资量都很大,在惯性的作用下,不可能很快下降,可以说目前的经济和投资是靠惯性保持较快的发展水平,我预计今年经济会平稳下降,真正危机是在明年。

  “通缩”之辩

  《21世纪》:基于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判断,诸位是否可以明确下半年经济趋冷还是趋热?通缩还是通胀?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陈兴动:在争论之前,我们应该统一通缩和通胀的定义。CPI仅仅是通货膨胀的一个指标,它并不等于通货膨胀。短期内,由于产能过剩,我国工业制成品的价格毫无疑问面临着通缩的压力。还要考虑到,目前我国的CPI代表性不够高,因为跟发达国家不能相比,我们消费只占50%弱,而美国的消费超过75%。短期来讲,由于种种原因导致通缩的压力,但并没有通缩的现实,中长期来讲,中国有巨大的通胀压力。

  哈继铭:我觉得通缩的可能性很小。分析一下过去20年中国经济过热的情况,每一次过热都是投资拉动的,都是投资增长大大高于消费,但是为什么只有1992、1993年过热事隔5-10年后的1998-2002年出现了通缩?1985、1988年之后都没有出现通缩?这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汇率。1985、1988年过热之后,人民币并没有很大幅度的升值,而在1992、1993年过热之后,相隔五到十年之后出现了通缩,也就是1998年到2002年期间有间歇性的通缩,可能和1992、1993年的扩张有关,但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当时人民币基本钉住美元,美元大幅度升值,人民币有效汇率升值了26%,这也是造成通缩的根本原因。

  《21世纪》:定性的分析之外,您能否进一步做定量的分析呢?

  哈继铭:做定量的分析,我们发现以下结果:

  第一,假如说人民币汇率在1998年进行改革的话,中国是不会出现通缩的。当时人民币升值了26%,假定它不升值,通缩完全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即使人民币短期内有比较小幅度的升值,但是升值之后,必须要增强汇率的灵活性,使得它在短期内能够随着价格的波动有所调整;

  第三,不能完全排除中国出现通缩的可能性,就是世界经济增长急剧下降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必然影响到中国。为了防范通缩,现在正是改革人民币汇率的好时机。

  我觉得利润下降并不预示着通缩,下降有很大一部分是行政措施造成的,管制油价、电价、煤价造成这些企业的亏损,所以防止通缩可以把行政措施取消,放开价格,纠正对要素价格的扭曲。

  张小济:我同意哈继铭的观点。虽然世界油价一路飙升,但是政府采取了一些控制措施,使得价格没有传递下来。如果价格向下传递,对于油价的影响肯定是很大的,现在是用国家定价的办法把这个问题吸收掉了,结果造成企业的利润减少。要素价格的扭曲是个最值得担心的问题,至于物价高一点低一点,并不是很重要,关键是价格信号不能失真,而我们现在的问题正在于此。不光是油价,其他资源的价格也不真实。我认为,水价、电价都应该动,否则都是以政府定价为前提,真实价格就不能体现在CPI里面。

  张汉亚:我也同意哈继铭的看法,我本来预测今年的物价还要上涨5%左右,原因在于基础原材料、农产品价格上涨之后,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会传递到下游的消费产品,本应在目前开始显现,但由于总体上供大于求,竞争剧烈,造成企业想涨价也很难。但是如果按照现在的形势发展下去,成本价格太高,企业可能破产,行业发展可能受到破坏。从经济发展的规律看,物价应该每年适当上涨,工人的工资也应相应提高。物价水平下降到一定的时候,已经没有下降的余地时,自然就会涨上来,目前价格下调的余地已经很小了,为了不出现企业大面积亏损,政府可以适当的放松一下价格调控。

  李稻葵:说中国下一步面临通缩的压力,我有两点考虑,第一个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下滑,使得国际原材料价格包括石油价格有下降的压力。

  第二个,比较一下中外的产业结构,我国的产业集中度是很低的。除了通讯、石油这样的垄断性行业,其他行业的集中度都非常低,竞争异常激烈。我国的产业结构非常地松散,生产能力过剩,这种情况下,没有定价权利,价格很难传导过去,很多企业就会放弃生产。

  张小济:原材料的价格不光是中国拉起来的,中国是一个因素。但是全球的资源价格都在涨,制成品的价格指数在下降,除非出现全球性的房地产崩盘,否则对全球经济不会有大的影响。

  关于竞争的问题,在微观上,企业是不会亏损的。目前完全靠政府补贴的企业很少,竞争只会使利润更薄。但是如果要素价格扭曲,最后对整个国民经济来说,是长期负债,如果是市场放开,就会造成资源外流,这个代价是不合算的。

  王子先:我同意李稻葵的观点,也认为还是有面临通货紧缩的危险。有几点理由,第一,世界经济增长放慢,需求回落,价格也是回落,石油涨价,整个世界贸易的价格指数大大回落,增长速度也是回落的,所以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

  第二,我国的出口增长放慢已经是很明显的了,下半年放慢是肯定的,从出口的角度看,价格肯定上涨。

  第三就是消费。从上半年的情况来看,现在的消费也是疲软的。随着企业亏损面的扩大这个新的因素出来以后,居民消费的增长可能还会进一步减慢。增长速度减慢了以后,市场竞争还是越来越激烈,消费增长又在放慢,大量的投资包括外商投资,形成了大量的生产能力,价格不往低走,不通货紧缩,就没有别的出口。

  哈继铭:对王司长谈到的这三点我有不同看法。首先是谈到外贸价格下降。我看到的情况是,中国进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很快,中国出口产品的价格上升得很小,所以我们的贸易条件在不断地恶化。对于西方国家来说,他们进口了我们的产品,因为我们的产品价格很低,而我们进口的产品价格涨得很快,这对于发达国家来说有通缩的压力。从贸易的角度来说,中国的经济与世界贸易融合,贸易量的增加,也会调节双边要素价格使它们趋近,这就是中国和印度这些发展中国家通胀的压力所在。

  另外一个是疲软的消费。现在定义的消费把房地产剔除了,在统计上算作投资。但是现在90%多的房子都是老百姓购买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消费,它是一种对于投资的消化,只是统计上没把它包容进去。

  张小济:房租应该作为消费,目前我国对商品房的物业的支出这些都没有计算。

  陈兴动:我是主张私人买房子的部分,划到消费里来,不是私人的部分,划到投资里面去。

  哈继铭:股票市值才一万亿,我国的贷款一年就贷出了2.5万亿,房地产这一块,居民中购买商品房的这一部分人占的比重很小。我们做了粗略的估算,10%左右的城镇居民买了商品房,还有90%的人没买。城镇居民只占全国居民的40%,也就是说买了房子的人只有4%。至于外部需求不足,这是一个未知数,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比那时候增长了1%,现在大家都认为增长速度肯定要比那个时候高。

  经济背后的力量

  《21世纪》导致目前经济形势的背后因素有哪些﹖

  王建:为什么需求增长与去年差不多,经济运行中却出现了这样许多“趋冷”的情况呢?

  其一是总量问题。目前不是总需求显著下滑,而是总供给水平增长得更快,这样就会在经济增长的高水平上出现供过于求,使部分企业效益指标显示出“趋冷”和贸易顺差增加,商品交易也显得不够活跃。

  其二是投资需求的结构发生了变动。本轮经济增长主要是被投资拉动的,而投资的主要方向是重工业。在总投资中,存量投资永远会大于增量投资,而从投资的时间序列看,首先是进行土建投资,然后是进行设备安装等。在以往投资中土建一般会占到三分之二以上,重工业项目设备比重要大一些,从近三年平均看,土建部分已经下降到60%,由于对存量投资而言,目前土建阶段已经过去,对主要用于土建的线材、铝材、水泥等建筑材料的需求就会大幅度减少,而这些原材料项目近些年又上得比较多,因此供大于求的现象就比较明显,这些产品的价格也必然会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但是另一方面,随着投资需求的重点转移,为重工业项目提供设备的机电产业生产形势又会比较好。

  陈兴动:从目前的经济形势走势来看,我觉得对国内的需求不宜太过于悲观。首先讲消费,目前从数字上看,没有理由得出消费很疲软的结论。目前消费遇到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城乡经济不协调,消费力主要是在城市,农村的消费很低,而城市消费也存在问题,目前的消费不能和服务消费协调发展,收入差距太大。

  另一个问题是投资不存在大幅度下滑的可能,虽然政策抑制投资的继续膨胀,但市场上有大量闲置资金,市场后进者取代先进者的市场份额,对整个经济来说并无影响,不断地把底端的行业取代掉,但投资一直在持续,经济就不断地在涨。

  李稻葵:为什么经济会下滑?我们分析有三个原因,第一个是过去一年半以来,政府宏观的调控,收紧银根,收紧地根的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在正在轰轰烈烈上马的投资,可能是在半年前或者是一年前决策的,批下来的,所以一年半以前砍下来的项目,反映了今天的投资规模,在建项目就不如去年那么高,这是有一定滞后性的。银根,地跟也是一样,从银行得到的贷款,土地里面得到的收入在下降,反映新建的项目不如以前多了。

  第二个原因,我们分析是由于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加上很多行业竞争过于激烈,生产能力过剩,造成很多企业的利润空间下降,很多企业出现低利润,甚至是亏损,生产积极性下降,很多企业甚至停产了。利润空间的下降,也造成了产量的下降,GDP的下降,这直接导致了CPI的下降。

  第三个原因,可能是金融改革的一个伴生物。股市的宏观形势不好,从股市上融资的渠道不畅通。最主要的金融改革是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充分展开后使得银行在贷款的问题上,甚至在吸纳存款的问题上不如以前。

  王子先:下一步外需增长放慢或下降以后,存在内需的制约问题。从这两年的情况来看,前两年是靠投资拉动,出口也对经济增长拉动很大,今年更主要的是靠出口拉动。但是根据现在的经济形势,出口不可能一直保持这么高的增长速度,就存在外需放慢或者是下降的问题,如果明年经济出现更大的变化,就更不好说了。消费是一个瓶颈,消费对GDP的拉动贡献率大幅度地下降,人们消费开支增长速度在大幅度地回落,2002年是11.4%,今年一季度只有7.2%,如果消费不能扩大,下一步经济将面临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大量扩张的生产能力没有通道。

  张汉亚:这个问题要通过企业盈利水平来看,前几年企业盈利大幅度上涨,银行坏帐减少,银行也愿意为企业贷款,去年和前年上了大量的项目,属于生产资料的钢铁、电、煤、机器设备等等都上了很多,生活资料方面的投资也快速增长。从去年开始压投资,特别是对信贷进行控制,造成了下一步投资可能会相对不足。

  我今年3月曾写了一篇文章,说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已在我国经济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将导致我国经济周期发展。主要是体现在,一方面是国家想保护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强硬的调控措施,但去年和今年的经济和投资增长还是比较快;这一方面是经济和投资的惯性作用,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和企业对经济增长的兴趣非常高。但是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生产迅速扩大,但是消费者跟不上,特别是我们要进行一些打压,就出现市场经济高速增长,政策打压投资,企业没钱投资进行技术改造,老百姓没有钱消费,就造成各类产品都过剩,企业效益越来越低,经济就开始下滑。

  宏观经济探底

  《21世纪》:目前的经济增长是否已经进入拐点?如果是,那么经济下行的底部在哪里?

  李稻葵:拐点已经出现,我想有可能会出现两到三年的调整时期。这一次的调整时期和上一次,和1998年以后的不太一样。

  我的一个估计,可能是2001年中开始炒作奥运会那个时候开始出现一个自然增长。我指的是概念炒作。这个可能往下出现一个两到三年的调整时期,2006年、2007年可能是调整时期,包括今年都是调整期。这次跟上次不一样的是自然增长率高过1998年,原因是这一次我们的消费升级,它带来的力度比上次大,这一次是汽车,房地产,上一次可能还是耐用消费品,白色电器,两次自然增长率的概念不一样,所以说基本的增长率不一样,所以说可能这一次的下滑不会那么大,大概到8%左右就停止了。

  张小济:竞争破产后,生产者少了,价格不会再继续往下走。

  李稻葵: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价格很高的情况下很多企业一涌而入,中国很多行业都是如此,经过过度竞争,价格下降。下降的过程当中很多企业走了,高效率企业在,仍然竞争很激烈,价格继续下降,这是一个过程,价格往上走的微观机制恐怕不存在。政府要抓住这个时机进行产业调整,进行根本的、长远性的改革,除了刚才讲过的金融改革,还有不要对外依赖,搞城市化,还包括推动我们的内需和消费。

  王建:李稻葵认为2007年将是经济下滑的底部,我的观点是恰恰在2007年中国的经济才开始下探,今年保“9%”,明年保“8%”都没有问题,有问题是后年,即2007年。

  据商务部方面数据,今年上半年在507种主要工业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占17.0%,而供过于求的商品已占到83.0%。

  综合各方面的信息看,钢材、铝材和水泥等目前已经出现了过剩,煤炭估计明年开始过剩,电力供求至多后年达到平衡,2008年也将开始过剩,所以到2007年中国将没有“短线”部门。

  但是投资周期过去了,大批重工业项目到了产能的集中释放期,而以前阶段主要吸纳生产资料的重工业投资需求却出现了“落潮”,生产资料的全面过剩就不可避免。如此,工业消费品和工业生产资料都将是全面过剩局面,在中国就可能爆发首次的全面过剩。

  生产过剩可能会来得很猛烈。过去投资是以国有单位为主体,本轮投资却出现了非国有为主体的情况,去年非国有投资比重为65%,今年一季度已上升到71%。由于非国有部门的投入产出比在许多情况下比国有单位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而本轮投资周期(2003~2007年,年均增长率按20%计算)的名义投资累计额可能高达35万亿元,相当于“七五”至2002年的总和,所以到2007年,可能会出现前所未有的生产能力集中释放。

  1825年当英国出现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第一次生产过剩危机时,钢产量不足50万吨,人均GDP不过300美元,所以生产过剩从来只具有相对意义。其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收入分配关系不合理。如果出现生产过剩,就可能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增长率下滑。

  哈继铭:中国经济目前处于着陆的过程之中,但并没有骤然着陆到经济出现萧条的地步。我认为经济逐渐往下走的过程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这可以给予企业比较长的时间来应对,因而总体而言是比较健康的。

我要说两句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贸易问答】【物流信誉】【下载物流通】【评论】【推荐】【打印】【收藏】【关闭
  相关连接
 ·中国央行指出,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需要高度关注 (2005-7-20 8:29:00)
 ·经济透视:天津滨海新区——中国又一新区“走红” (2005-7-17 10:05:00)
 ·邱晓华:当前中国的经济运行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 (2005-7-16 10:15:00)
 ·意大利两政要对中国经济持不同观点 (2005-7-14 14:45:00)
 ·天津憧憬中国经济第三极 (2005-7-14 10:57:00)
 ·意大利两政要对中国经济持不同观点 (2005-7-12 10:18:00)
 ·中国经济专家析中国经济“高增长、低通胀”之谜 (2005-7-8 8:29:00)
  一周报道 ·船公司近期航线动态一览  ·2006年中国物流业十大事件  ·北方龙吐明珠——记大窑湾保税港区  ·将洋垃圾堵在国门外  ·让更多的客户找到你  
·阿联酋航空网络货物销售..·FOB/CIF/CFR..
·货运代理揽货技巧·让过去过去 让未来到来
·货运险在互联网时代的革新·对海外代理协会组织的研究
·二OO七,中国物流“大..·国际顶尖物流盛会设宴申..
·国际顶尖物流盛会——慕..·明年4月休闲之都迎休闲..
·首届股市民间高手大赛颁..·刘枫同志出任中国中小企..
行业搜索热词排行: 物流访谈 揽货 走货 广交会 物流年会 海运费 商业网站100强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实用工具
 07年海关税率:
 海运大辞典:
    船东名录 NVOCC
    报关代码 里程查询
    危险品名 更多>>
   资讯排行榜
     最新热讯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最热帖子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PK物流任你问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处理 SSI 文件时出错


关于我们服务条款法律声明支付方式网站地图联系我们友情链接
JCtrans:中国站English
JCtrans版权所有2000-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