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公布以来,经济学界关于中国经济“过热”还是“趋冷”的争论始终不绝于耳。相应地,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金融宏观调控政策该如何发挥作用,学者们也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是,目前宏观经济运行放缓是中国经济走向“软着陆”的正常现象,应该继续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认为,目前仍存在通胀压力,紧缩的力度还不够。他说,我国投资增长依然偏高,一季度22.5%的增幅,是在去年同期43%基础上增加的。尽管信贷是收紧的趋势,但长期负利率使更多的资金循环在银行体系之外。而且,如果汇率不动,被动的货币投放压力仍很大。因此,总体上看,货币条件仍然宽松。他认为,目前仍存在通胀压力,紧缩的力度还不够。
中央党校经济学教授张素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当前整个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冷热交织的现象,这是中央宏观调控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经济运行状态。因为从GDP的增幅,从进出口贸易、私人消费和政府消费及固定资产投资几项衡量经济运行状态的指标看仍处在目标范围内。他认为,所谓的冷和热主要是结构性的,并且有些问题也并不是宏观层面的问题,不能把一些行业增速过快或某些指标增幅下滑这些中观或微观的表现简单地归结为宏观经济过热了或过冷了。他强调,对经济的宏观干预切忌频繁地使用相克的“药方”,因为这样不仅会导致政府调控的信号失灵,也会降低市场配置资源的效果。市场需要一定的时间来消化上一次宏观调控带来的影响。应该利用现在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让市场有更大的发言权。
另一种观点是,尽管目前还没有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但金融宏观调控部门应该提前向市场给出放松的信号。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教授说,有学者根据一些数据推断出中国经济已经出现拐点,需要预防通货紧缩,作出这个结论仍为时过早,实际上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仍然强劲。他认为面对目前的经济形势,央行需要做的有两点:一是通过利率、汇率等手段抑制投资过快行业的增长,比如说房地产业。二是鼓励商业银行向需要的行业多投放贷款。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尽管目前没有出现通货紧缩的趋势,但金融宏观调控部门仍需未雨绸缪,提前向市场给出放松的信号。
还有一种观点是,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趋冷”,但运用货币政策并不能改变这种形势。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殷剑峰在接受采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他说,判断中国宏观经济走向有三个依据:非农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特别是非农就业增长率。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增长正是由于非农就业增长快,大量农村人口流入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使人均GDP增高,而这种转移主要依赖于投资。目前,非农就业增长率、GDP增长率和投资增长率都在下降。另外,从金融层面看,信贷增长率一直在下降。据此,可以判断中国经济已经开始“趋冷”。但是运用货币政策并不能改变这种形势,因为货币政策起的主要是稳定作用,对拉动经济增长作用不大。他认为,经济增长主要取决于供给因素,因此未来还是要依靠改革,关键是放松对第三产业的限制来达到这个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