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下午,萧万长欣慰地飞离厦门。
18日,厦门终于列为2006年两岸春节包机飞航新点的消息传来,萧万长开怀大笑。
与在闽台商相比,萧万长的笑另有深远意味。就在当日上午,他表示,“三通”是实现“两岸共同市场”第一步骤的“起步、突破口”。
这是萧万长今年第三次入闽,18、19两日,他以台湾政治大学教授及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身份率54名EMBA学员到厦门大学EMBA中心作互动学术交流,并先后与闽港闽澳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人士、厦门民企代表和台商代表座谈,话题核心不离“两岸共同市场”。
19日,萧万长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指出,从长远看,两岸共同市场建设必将推进两岸经济一体化,而福建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可以作为试点内容加以考量,使两岸共同市场开始“落到实处”。
“三通”直航是突破口
18日下午,在与厦门大学学者的交流座谈会上,萧万长对建设两岸共同市场的疑难点进行了解析。
萧万长指出,据统计,台湾累计对大陆投资已占台湾整体对外投资的2/3,在大陆的台企达63500家,投资额将近400亿美元。去年台湾对大陆、港、澳贸易总额近830亿美元,占台湾对外贸易的25%。
萧万长说,在这种形势下,大中华市场和大中华经济圈正在成型。他解释说,两岸共同市场必须是一个包括自由贸易协定、关税同盟以及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其核心概念是:一个大中华市场、两岸双赢和三步到位。
尽管萧万长表示,两岸共同市场是一个“长期愿景”,需要长时间的共同努力,但建立两岸共同市场可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实现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第二步签订两岸经贸互惠协定;最终实现关税同盟和货币同盟。
而在他看来,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非常重要,“目前两岸经济整合完全是市场机能在推动,缺乏制度性规范和保障。”萧万长说。
“不正常化的最大例子就是两岸没有‘三通’直航,先把‘三通’搞起来。”萧万长进一步指出,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的“起点、突破口”就是“三通”直航。
“现在就可以开始按部就班地务实地扫除现有障碍。”他说,如果把作为直航“突破点”的“小三通”扩大到“中三通”和“大三通”,预计多达55%至60%的台商将取道厦门转至大陆。
“海西”可先行试点
萧万长对福建省提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表现出很大的兴趣,他认为这可以作为两岸共同市场的一个试点。
萧万长称,“海峡西岸”已列入中共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意味着中央政策更明确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肯定和支持。两岸可以抓住和利用这一机遇,进一步密切两岸经贸关系,将其视为推动两岸共同市场的具体试点项目。
“大陆这么大的市场与台湾结合,必须有一个交点,使共同市场建设落到实处,不致悬在空中。”萧万长对记者说。
当厦大金融系主任朱孟楠教授提出能否在福建或厦门建立两岸金融合作实验区时,萧万长表示认可,“这也是两岸共同市场形成的一个突破,两岸人民币清算机制在厦门先行先试是可行的,建议用研究会形式提出两岸都可接受的方案。”
两岸共同市场从哪里切入有效?萧万长认为,“小三通”转“中三通”是第一步,其次,金融可以开始起步,而旅游观光、农业合作和制造业产业集聚等都有潜力可挖,当然,作为“最自然、最重要、最根本”的文化和教育交流,也要加强。
19日上午,萧万长一行与闽港闽澳经济合作促进委员会重要人士座谈。该委员会副主任邹尔均指出,福建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后,在“十一五”期间将集中投放巨额资金,促成最快发展,并给海峡东岸创造更多商机。该委员会正受命组建民间性质的闽台经贸促进会以促进两岸经贸发展。
邹尔均向《第一财经日报》透露,新的协会拟于2006年在福州设立。萧万长称,这一协会成立对建立共同市场更有意义,他领导的基金会将作为台湾方面的对接联动单位配合做好相关工作。
台企可从中受益
在厦台商显然对两岸共同市场表示盼望。
19日,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吴进忠向《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萧万长的构想“很务实,可行性高”,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构“非常吻合”,以福建、厦门市为突破口,像春节包机一样逐步推进,厦门可为很好的试点。
“厦门已经列入春节包机直航点,从港口上看,厦门至金门航线是目前两岸客流量最大的航线,作为‘小三通’最佳港,厦门港达到‘中三通’基本可以做到。”吴进忠说,在厦台商大多对未来充满信心,“希望两岸共同市场越快实现越好!”
萧万长表示,海峡西岸如需与东岸结合,两岸的试点要先做起来,福建要开始谈怎样开始,要有更具体的政策和做法供讨论后实行。
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专访时,萧万长表示,他倾向于两岸专家一起针对某些专题,找出共识作为具体项目推进。
对于有人希望台湾解除“小三通”金门户籍设限,萧万长认为意义重大。“如果取消户籍限制,等于台商都可以经由厦金航线来大陆,等于隐形的‘大三通’在厦门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