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两年内,由于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向中国转移工厂的热潮减退,中国不再是全球的通缩因素。当中国产品在价值链的高端占据一定位置,对高附加值的产品进行重新定价时,中国将再次成为全球的通缩因素。
我认为对全球经济而言,中国目前不是一个通缩性因素。由于经济周期和政治性原因,中国在一两年内将是一个通胀因素。眼下对市场来说,中国将作为通胀因素冲击全球经济。
以大型零售商为主的那些通缩赢家,在未来一两年内的收益将会缩水。当中国不再是阻止通胀的因素时,全球各主要央行将不得不采取紧缩措施来减缓经济发展势头。 传统经销商生存再造的四大模式
原材料成本不断上涨
最近,我在香港参加了一次国际电子企业聚会。这些公司中有的在中国开了工厂,有的从中国工厂购买原材料。他们都问我,为什么中国的价格上涨得这么快,他们说要到中国之外去物色成本更低的地方。
成本上升的情况已经存在很久了。一个很明显的因素是原材料价格上涨。2002年以来,中国的PPI上升了27.3%,CPI上升了6.9%。由于下游产能过度扩张,一些下游产业利润受到严重挤压。因此,尽管原材料成本一路飙升,最终产品的价格还是有所控制;中国产品在美国和其它发达国家的出口价格和零售价格也因此继续保持低位。
然而,下游企业对原材料成本上涨的吸收能力是有限的,一些产品的价格,比如钢铁已经是成本价了。一些电子企业的总裁告诉我,中国产品的价格很难覆盖原材料成本。有的电子企业为了维持产品的原价格,只有拖欠付给供应商的货款。这些下游制造企业只能是要么关门,要么提高价格。
中国一直在吸纳不断上涨的原材料价格因素,消费品价格被人为地控制在低位。这种情况可能要结束了。
劳动力成本激增
第二个因素是劳动力成本上涨。首先,沿海工厂工人的生活成本大大增加。在过去的三年里,食品价格,电价和水价都急剧上升。此外,沿海地区在过去几年里成倍翻番的地价,使得房租相应上涨。在工人的生活成本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厂家不得不大幅提高工资支付水平(升幅约20-30%)。
其次,政府加快步伐提高劳动者福利水平。有些企业称,这些新增福利使得劳动力成本增加了40%。许多沿海地区政府把最低工资标准提高了20%多,并加大力度推行最低工资标准以及工资的及时支付。
外来务工人员推动了中国的出口增长,但是他们本身却在中国的经济增长中所得甚少。20世纪90年代期间,他们的工资并没有上涨。他们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工伤事件频频发生,但受伤者很少能得到应有的赔偿。
有两点可能会对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有利。第一,糟糕的工作条件使得年轻人不敢轻易去工厂打工,所以工厂要吸引他们,就得在付工资的同时提供保险;第二,对收入不公的广泛认识,使得地方政府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而不得不采取措施改善劳工环境。
目前为止,劳动生产力上升的好处都由那些西方大型零售商带给它们本地的消费者了。相对于还没有组织好的中国供应商们来说,这些西方大型零售商有着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