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RoHS指令即将于今年7月1日正式生效,伴随这一指令应运而生的RoHS检测市场也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在这一市场,由于品牌和信任度比较高,唱主角的依然是外资检测机构。不过,有“中国RoHS”之称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即将于明年3月1日正式生效,其或许将给国内检测机构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
目前,RoHS检测费用并非全部由整机厂商来承担,从某种意义上说,RoHS检测费用是整个供应链的管理成本,需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共同分担。
外资检测机构独占鳌头
目前,通过CNAL(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QC(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等机构认证以及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推荐的能够进行RoHS相关检测的国内实验室和机构已经达到100多家,国外在我国开展RoHS相关检测的机构不过是以SGS、BVQI、ITS和TUV等为代表的寥寥数家。然而,虽然在数量上占据绝对优势,但是在市场份额上国内检测机构却处于绝对下风。
深圳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的张先生提供的数据相对乐观,称国内检测机构所占的市场份额为30%左右。但是这一数字遭到很多受访企业和业内人士的强烈质疑。BVQI市场部经理孙长军估计,在跟出口相关的RoHS检测市场,国外检测机构的市场份额达到90%,其中SGS市场份额最多,达到80%左右,BVQI和ITS等公司的市场份额不到5%。ITS市场部的陆小姐认为,就上海来说,三家国外检测机构占据绝大部分市场份额,其中SGS进入最早,市场份额也最大,其他两家是ITS和TUV,三家公司的份额大概为80%、15%和5%,国内检测机构的市场份额很少。
品牌和信任度成为阻碍国内检测机构获得更多市场份额的“拦路虎”。ITS的陆小姐表示,虽然国内有很多检测机构,但是如果买家是国外客户,这些客户还是更相信大的检测机构,他们一般指定生产商使用其信任的机构进行检测。孙长军认为,国内RoHS检测机构的牌子不是很响,在国外买家那里的信任度差一些。某业内人士表示,国外买家对于出口产品的RoHS检测只承认SGS、ITS等国外机构,他们不信任国内的检测机构,这也是一种变相的贸易壁垒。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谱尼测试中心主任宋薇也承认,如今国外RoHS检测实验室的最大优势就是知名度高,他们更容易得到国外厂商的认可。
进入前端工艺控制是趋势
就治水而言,堵不如疏。就防止RoHS指令中受限原材料可能带来的风险而言,国内外检测机构应该介入生产厂商生产工艺的更前端进行工艺管理和风险控制,因为末端防治相对困难,这也是未来的一个发展趋势。可喜的是,国内外一些检测机构已经在作这件事情,并已经深入到工艺和原材料阶段。
ITS公司的叶樱表示,国外公司已经介入上游管理,国外客户在产品的生产初期就开始进行规范,以避免后面可能出现的很多问题。作为中国市场的新兴事物,中国厂商在初期的接受程度还有待提高,但是发展很快。国内外厂商基本在同一个起点上。
宋薇表示,虽然现在还没有特别成熟的方案,但是国内各家实验室都在考虑进入生产厂商的前端工艺和管理,帮助厂商规避RoHS可能带来的风险。
孙长军认为,关于危害物质管理过程控制的体系标准IECQHSPMQC080000是下一个受到推崇的标准认证,明年一定会见到这个标准成为电子电气行业的ISO9000标准。因为现在OEM非常重视RoHS检测,总是担心自己的产品出问题。原因在于产品的RoHS检测是分批进行的,现在这批产品没问题不代表下一批产品也会没问题,因此需要整体的管理体系。其实在IECQHSPMQC080000推出之前,索尼、摩托罗拉、戴尔等各大品牌都有自己的管理体系。推出IECQHSPMQC080000标准就是为了取代各个公司的标准,因为不同标准很难融合而且可能出现冲突,这会给同时为几家公司供货的企业带来很大难度。由于这一标准是建立在ISO9000的基础上,所以企业只要增加一些东西就可以满足,不会带来很大的成本提升。
向上游摊薄RoHS检测费用
作为产品的最终出口商,整体厂商是否会独自承担RoHS检测费用呢?答案是否定的,虽然整体厂商需要承担一定的费用,但是他们将很大一部分费用向上游摊薄。
孙长军表示,如今国内整机厂商要求其供应商提供零部件已经通过RoHS检测的相关报告,整机厂商只需要提供整合报告就可以了,整合报告可以由一家具有资质的实验室来完成。实验室需要对零部件的报告进行审核,这个过程可能需要一个星期、半个月或者一个月。不过,整机还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测试,因为整机厂商的加工设备和工艺如果含铅量较高还会造成污染。做整合报告需要收集每个元器件的报告,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不同的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