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10日,美国农业部公布了月度供需报告,该报告将2004/2005年度美国大豆年末库存值从上个月的3.55亿蒲式耳下调到3.22亿蒲式耳,比市场平均预期的3.30亿蒲式耳低。该报告还将2005/2006年度美国大豆年末库存预估值从2.90亿蒲式耳下调到2.55亿蒲式耳。其他方面,美国农业部对2004/2005年度美国和巴西以及阿根廷的大豆产量预测维持不动,将2005/2006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预估值提高到2700万吨。同时本月首次预测2005/2006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2.1972亿吨,比2004/2005年度的2.1632亿吨高。另外还将2004/2005年度全球大豆期末库存预估值从5108万吨下调到4716万吨。
一、下调年度库存,确立中级方向
年末库存量是大豆市场在一段时期内供求矛盾的最终体现。虽然目前大豆依然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但下调本年度和下年度期末库存预估值,显示大豆市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供需矛盾将向利多方向转移。可以认为这一数据的下调为大豆市场的中长期走势确定了一个基调,向大豆市场发出了一个中长期的利多信号。
二、南美数据不变,锁定利空风险
农业部的月度报告维持南美大豆产量的数据不变,这是美国农业部在连续4个月下调该数据之后第一次稳定这一数据,确认了南美大豆的增产幅度在500万吨左右,因此南美大豆增产因素所带来的利空影响被最终锁定。
三、2005/2006年度大豆增产具有很大不确定性
在农业部的月度报告中2005/2006年度全球大豆产量预计为2.197亿吨,比2004/2005年度提高340万吨;其中,北半球国家大豆产量预计显著降低。美国大豆产量预计比2004/2005年度降低近8个百分点,中国大豆产量预计为1700万吨,较上一年度下降100万吨。这样算来,在2005/2006年度美国和中国大豆产量预计就比去年降低770万吨,说明全球大豆的增产主要来至于对巴西大豆增产900万吨的预期。由于增产因素过于集中,一旦巴西大豆种植情况不理想或巴西境内的相关环境发生变化,这一预期就很难实现。增产因素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为后期市场炒作提供了题材。
四、中国需求引领全球大豆消费
在美国农业部的月度报告中,2005/2006年度世界大豆进口量为6558万吨,比2004/2005年度增加449万吨,我国2005/2006年度的大豆进口预计为2700万吨,比2004/2005年度增加420万吨,比2004/2005年度高出18%,比5年前增长了1倍还多。我国大豆的进口量占2005/2006年度全球总进口量的41%,占2005/5006年度世界进口大豆新增总量的93.5%;我国2005/2006年度大豆压榨量预计将会达到3312万吨,比2004/2005年度激增14%,而且比5年前提高了60%。这一数据显示在2005/2006年度中,我国的大豆需求成为拉动世界大豆需求保持强劲增长的领头羊,中国大豆的需求因素将成为影响世界大豆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2005/2006年度的大豆市场很可能是中国概念炒作年。目前美国农业部预计我国2004/2005年度的大豆进口数量仍维持上个月报告中的2280万吨,这使得上述中国因素在短期内还难以体现出来。
五、中长期利多因素开始影响市场
从月度报告公布后两市盘中的交易情况来看,CBOT大豆和大连大豆市场的各期合约的正向排列趋势得到强化,远期合约与近期合约的价差开始扩大,外围市场资金明显流入远期合约,远强近弱的市场格局开始形成,说明交易者普遍认为大豆市场中长期利多。
六、两市背离,起因于中国需求
由于预期中国进口大豆增加是未来大豆上涨的重要因素,因此这一因素在刺激CBOT大豆上涨的同时却抑制了大连大豆上涨的空间,这一因素可能会使CBOT大豆市场和大连大豆市场长期出现背离状态。近期我国进口大豆大量增加而国内需求相对疲软,将会加剧这一背离局面。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美国农业部6月份的月度报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向交易者展示了一个利多的市场背景。在中国需求成为世界消费主要推动力的情况下,CBOT大豆市场和大连大豆市场可能会出现较长时期的背离状态,这将成为今后较长时期内两市场运行的主要特点。但在目前大豆市场处于“天气市”的情况下,上述利多因素还要等待适当时机才会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