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转型的阵痛期将持续多久,未来三年广东出口制造业三成以上厂商关闭的可能性有多大?在“2008年中国环球业务发展会议”上,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首席经济学家陶冬接受了《第一财经日报》的专访。
《第一财经日报》:你讲了一个预测,广东三分之一出口企业可能在三年之内关闭。这是你们的一个研究吗?
陶冬:我们确实有一个研究报告。实际上你到广东去看一下,很多人的预测比我们更悲观。我并不认为这个预测本身耸人听闻。但是另外一方面决策者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个东西,讲产业升级换代,实际上把人赶走很容易,新的产业进来很难。
《第一财经日报》:为什么这种现象会首先出现在珠三角?
陶冬:我想有两个因素。第一是产业结构,目前受刺激较大的,就是纺织、鞋类、玩具这些低端的出口产品。而这些就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其次我认为广东在产业升级换代这个问题上执行力度比较大。
《第一财经日报》:你能不能具体分析一下导致这些企业倒闭的内、外部环境因素?
陶冬:有几个因素,人民币升值、劳动合同法、环保因素、工资因素、材料因素、出口退税因素。劳动合同法真正的影响可能还没有全部显现出来,现在该关的企业早晚要关。
《第一财经日报》:你如何看待类似广东这样的产业大变革?
陶冬:这是一个不可回避的、正面的结构性转型。但所有转型势必有阵痛。我是坚决赞同劳动合同法,坚决赞成农民工通过工资的上涨在中国经济增长中得到更多的好处,同时我相信多数中国产品在成本上涨之后也有加价的能力,只是现在我们还没有用。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同时有一个二元的就业结构,农村还有相当多的农民,目前光靠本国的内需无法满足他们的就业需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出口这个轮子千万不能掉,也就是说制造业还不能分高低端。
但是作为一个缓慢的转型过程,产业升级是应该做的,也必须做的,只是一个时机的选择和力度的掌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