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青岛经贸大事逐个评
www.jctrans.com 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
2013年,青岛始终专注的一件事是,“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这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的铿锵之言,也是青岛的立市之本。 青岛立于开放、兴于开放。青岛正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青岛坚信,标准决定开放的广度与深度,眼界决定发展的境界。青岛努力以国际标准办好每一件事,以全球眼光谋划每一步前行。正因如此,2013年,青岛留给我们许多值得温故的亮点。 启动建设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11月,青岛市发布《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建设纲要(2013-2020年)》,启动电子商务引领发展等“五大行动计划”,力争到2020年,基本建成东北亚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与此同时,青岛出台《关于实施“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若干意见》,提出“以世界眼光谋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以国际标准提升打造体制机制创新优势”,“以本土优势推进城市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面向全球实施“突出亚太、深化日韩、提升欧美、巩固港台、拓展非洲”的全球开放战略。 点评:十八届三中全会传递出了凝聚深化改革的强大共识。作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之一的青岛,已经成为国内海陆空综合交通枢纽和重要对外开放口岸城市。青岛进一步实现“国际贸易中心城市”的定位,进一步提升了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红利”。 获“中国服务外包最具潜力城市” 青岛实施服务外包“双十两大”工程,重点培育扶持“十大运营企业”和“十大在建项目”,以青岛国际创新园、青岛信息谷、青岛软件科技城等为重点,形成“东园西谷北城”的战略新布局。青岛推进“人才培养工程”,新吸纳大学生就业近万人,为100余家重点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培训机构争取政策扶持资金6500余万元。预计全年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11亿美元、增长40%。外包执行额过千万美元企业达到27家,青岛列山东省服务外包综合绩效评价首位,获评“中国服务外包最具潜力城市”。 点评:有着“绿色产业”之称的服务外包业,为无数的中小企业提供远程解决方案。作为国际海底光缆入口城市,青岛拥有发达的电子信息、海洋科技等一大批优势产业、教育和人才资源,以及优美的城市和宜居环境,提供了培育服务外包产业发展的肥沃土壤。 着力建设财富管理中心 青岛积极制定金融发展规划,对建设财富管理中心的重点任务、具体措施和政策保障提出实施方案。青岛加快机构建设,积极培育和引进私人银行、投资基金、第三方理财等财富管理机构,形成财富管理业务聚集发展态势;加快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建设好财富管理学院,打造高级理财师的培训平台、高净值人士的培养平台、高水平科学研究的研发平台和高端商务活动的组织平台。 点评:资本是生产要素的龙头。近年来,国际性金融盛会频频选择在青岛召开,外资金融机构相继落户青岛。这不仅是因为青岛的景色宜人怡心,更是因为青岛开放投资环境已经为世界所瞩目。在青岛开放投资软实力不断提升的同时,青岛金融业高端开放的品牌形象正在逐步确立。 肉菜追溯体系建设全国第一 青岛实施“菜篮子”建设保障国际标准提升计划。青岛市商务局与商务部研究院合作开展了“菜篮子”国际标准提升课题研究,起草《鲜活农产品生产流通质量管理规范》青岛市地方标准。青岛成为全国首批建成运行覆盖全市375家单位的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城市,在10月商务部对首批试点城市验收评比中,青岛排名全国第一。 点评:青岛的食品安全工作不搞空架子,实打实地建立机制、完善体制,让食安工作“沉”到了最基层,老百姓看得见、摸得着,从而提振了百姓对食品安全的信心。这得益于青岛市敢闯敢干的勇气,更得益于创新的监管模式。 推进中日韩地方 经济合作示范城市建设 青岛市商务局数据显示,日本、韩国分别是青岛市第三、第一大外资来源地和第二、第三大贸易伙伴。截至2013年10月底,日本累计在青投资项目1940个,合同外资51.8亿美元,实际外资42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历年累计外商投资比重的8.03%、6.58%和8.74%。同时,韩国累计在青投资项目11353个,合同外资234亿美元,实际外资144亿美元,分别占全市历年累计外商投资比重的47%、29.8%和30%。 点评:在中日韩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中,离不开地方城市间的交流与合作。从地方政府的角度来推动具体的、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是推动中日韩三国经贸合作在更广更深层次上开放的最有力支撑。地方政府如何在推进中日韩自贸区建设过程中发挥作用,考验着城市管理者的战略眼光和发展智慧。 申报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 今年下半年,山东省政府向国务院呈报了《关于试点建设青岛贸易自由港区的请示》,商务部专门赴青岛进行了调研,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将以青岛前湾保税港区为贸易便利化改革试点区域,以货物贸易海关监管模式改革和贸易金融外汇改革为重点,突破发展转口贸易,争取试办自由港的相关政策,发挥与日韩的区位优势和经贸合作优势,突出研究探索中日韩自贸区谈判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具有试验意义的措施。 点评:作为全国首批成立保税区的城市,青岛一直在开放的路上不懈探索。青岛港深水岸线码头优势突出,已具备橡胶、棉花、矿石、原油等大宗交易的区位优势和行业影响力。青岛还具备与日韩的区位和经贸合作优势,这些优势必将成为青岛更深层次对外开放的强大推动力。 实际利用外资超50亿美元 截至今年11月底,青岛市实际利用外资突破50亿美元,达到50.2亿美元,实现了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历史性跨越。前11个月,青岛市新批及增资外资项目858个,合同外资64.5亿美元,同比增长24.5%;实际到账外资50.2亿美元,占山东省比重达41%,增长15%,连续三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位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二位。 点评:2011年36亿美元,2012年46亿美元,2013年突破50亿元,青岛到账外资从迈上10亿跨越幅度到迈入50亿新台阶,连续保持两位数增长的背后,更闪亮的看点是青岛利用外资结构的优化和质量的提升,是外资企业发展环境的不断优化以及这座城市对于外商更加高效细致的服务。拓展利用外资领域,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推动形成贸易和投资相互促进、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相互促进的融合式发展机制。 建境外“青岛工商中心” 今年8月,青岛设立境外“青岛工商中心”的实施方案正式出台,将综合考虑与青岛市主要贸易往来等多项因素,陆续在德国慕尼黑市、韩国釜山市、日本京都市、美国旧金山市、俄罗斯圣彼得堡市、新加坡以及台湾、香港这8个城市和地区设立“青岛工商中心”,作为非营利性服务机构,代表青岛市履行驻外商务代表机构工作职能,为青岛企业“走出去”提供服务,兼顾“引资”和“引智”,促进双向投资贸易合作。 点评:“青岛工商中心”既是本土企业“走出去”的一道门,也是外资和人才“引进来”的一扇窗。按照规划,青岛工商中心为青岛企业“走出去”提供政策咨询、投资并购信息、寻找商业伙伴、进入当地市场尤其是开拓销售渠道等服务和支持。同时,青岛工商中心也是青岛市情的宣传站,所在国家和地区有关政府部门、商会、中介机构、金融机构、企业、媒体等可通过这里全面认识青岛、熟悉青岛、投资青岛。 与全球9市成合作伙伴 自去年以来,青岛陆续与韩国釜山,荷兰海牙,日本京都、川崎,法国第戎,澳大利亚南澳州,新西兰奥克兰、但尼丁,美国旧金山等9个城市缔结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城市,并被商务部确定为“中国市与美国芝加哥市合作联合工作组”成员。青岛—釜山、青岛—京都经贸理事会及日常工作机构也已设立,双方各设立秘书处,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经贸合作格局。青岛市商务局作为青岛方面的秘书处,将不定期召开秘书长工作会议,推动项目落户,协商有关合作。 点评:“走出去”面向世界,从发展“友好城市”跨越到“缔结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城市”,“结伴”的背后,是青岛更为广阔的开放胸襟、更为频繁的城市互动、更深层次的产业融合和更具创新的合作机制。建立起定期的交流机制,不同于一般意义的友好城市,它将进一步扩大双边的经贸往来,深化双方利益汇合点,构筑起双向投资贸易合作新平台。 海尔与阿里巴巴 打造最美丽的“云” 12月,海尔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宣布达成战略合作。阿里巴巴集团对海尔集团子公司海尔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进行总额为28.22亿元港币的投资。其中,对海尔电器旗下日日顺物流投资18.57亿元港币,设立合资公司,双方将基于海尔集团在供应链管理、物流仓储、配送安装服务领域的优势及阿里巴巴集团在电子商务生态体系的优势,联手打造全新的家电及大件商品的物流配送、安装服务等整套体系及标准。 点评:这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的结合,是“虚”跟“实”的结合。此次“强强联合”将发挥电子商务的引领作用,让中国制造业能够通过一种好的平台遍布世界各地。 获首批现代 农产品流通示范区 近期,青岛获批成为国家首批现代农产品流通示范区试点和城市共同配送试点。青岛市以此为抓手,加快推进“千万平”总部商务区和商贸区117个重点项目建设;在西海岸董家口引进投资100亿元的中国北方国际水产品交易中心和冷链物流基地项目开工建设;在胶州启动规划产销一体化、内外贸融合发展的青岛农产品交易中心。同时,以城市共同配送试点为契机,采取新建、提升、整合的方法,提高物流园区、公共配送中心聚集度,创新城市共同配送模式,提高城市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逐步提高城市农产品、冷链、快销品、快递等货物的共同配送水平。 点评:现代农产品流通示范区试点有助青岛建设高效率、低成本、低损耗、安全通畅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使农产品流通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制约物流成本的重要因素,共同配送试点无疑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一大尝试,真正让老百姓享受到实惠。 中德生态园获 国家级国际创新园 10月,青岛中德生态园被评定为国家级国际创新园,将作为国家级的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引进国际创新资源,发展国际化、具有地域特色的产业创新集群。11月20日,青岛德国中心在中德生态园奠基,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在中国落户的第3家,也是全球第8家“德国中心”。目前,园区已建成了体验运营中心主体,北部组团主干道路基建基本完成,全面启动15个村庄的“幸福社区”建设,目前在谈项目70多个,已签约9个。 点评:“会呼吸”的房子、“零排放”的建筑,旋转的风车以及铺满屋顶的光伏太阳能板……一股股生态气息扑面而来。作为中德两国合作建设的第一个生态智能园区,这里正演绎着一个未来智慧城市的畅想,诠释着一个宜居幸福可持续发展城市的生动范本。 汽车整车进口口岸启动 日前,青岛保税港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正式启动运行,首批进口的整车已经“登陆”青岛。相比天津、大连,青岛口岸距离国际主航道近400海里,每标箱陆路物流成本可节约7000多元。一期工程项目包括位于前湾港南港区的4号和5号整车进口专用泊位、8万平方米的汽车堆场、5600平方米海关查验区、1.1万平方米检测场站以及汽车检测线、信息化管理系统、视频监控网络系统等。 点评:青岛口岸腹地包括山东、河南等沿黄九省区,汽车口岸的建设不仅促进贸易发展,还将带动相关产业链。汽车产业链条长,涵盖范围广,口岸运营可吸引更多的国际经销商,逐渐形成进出口汽车的贸易中心。与此同时,还将带动现代物流、展览、维修、娱乐休闲等相关服务业的发展集聚,形成强辐射力、高附加值的汽车综合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