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记者从武汉港发集团获悉,今年1-11月,武汉港发集团完成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0万TEU、同比增长14.53%。每月航班达800余航次,全年有望冲刺110万TEU,照目前对武汉新港集装箱吞吐量贡献率64.74%推算,意味着2019年武汉新港吞吐量将达到170万TEU,进一步巩固长江中上游第一大港的领衔优势。
武汉港发集团旗下的武汉港务集团是长江中游最大的公用码头运营商,国家5A级物流企业,拥有较为完整的港口物流产业链,以阳逻港为核心、花山港、金口港、仙桃港为支撑,形成了“一核多点”的集装箱码头布局。
城市的变迁、开放的需要、港口的限制,2011年,杨泗港整体搬迁到下游33公里以外的阳逻港,总投资11亿元的阳逻港二期码头将堆场面积,一下子提高了3倍;平均水深,从4米半提升到10米;停靠的船舶,从3千吨提升到5千至1万吨。
2014年,花山港一期工程投入运营,23万平方米的集装箱堆场,可一次堆存标准集装箱1.6万个,每年可吞吐35万个标准集装箱。
2016年6月,被誉为“千里汉江第一港”的仙桃港正式开港运营,成为汉江上第一个可停靠2000吨级船舶的码头,第一个具备海关、商检、海事等智能监管部门入驻的开放型多功能码头,年装卸能力超过10万TEU。
2018年11月,以上海通用武汉基地为产业支撑的武汉港金口港区码头二期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新增集装箱年吞吐能力超过30万TEU。
2018年12月,武汉港务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阳逻二、三期码头强强联合,优势叠加,统一运营。
经济下行阻不了武港人的前进步伐,凛冽寒风挡不住武港人的挥汗如雨,经过顽强拼搏昼夜奋战,2019年11月29日,集团集装箱吞吐量成功突破百万标箱,实现历史性跨越。
1-11月突破100万TEU,同比增长14.5%,市场占有率达64.74%,同比增长3.5个百分点。各重点港区通过挖潜增效,实现不同程度增长。其中:阳逻港完成90.2万TEU,同比增长10.3%;金口港完成6.33万TEU,同比增长24.7%;仙桃港完成916航次,2.8万TEU;花山港完成340航次,3.2万TEU。
指标增长的背后是“含金量”的提升:一是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全国规模以上港口同期增幅5.1%高出近10个百分点;二是对武汉港口集装箱量贡献率上扬,达到64%,较去年同期提升4个百分点;三是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通过优化作业流程、提高泊位利用率、加强市场开拓,吸引四川、重庆等中西部地区更多箱源到武汉中转,中转箱同比增长14%、达到40万TEU。
港口集装箱是武汉航运中心的重要支撑,也是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以来,港口集装箱量稳步上扬,一方面,得益于全市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武汉GDP上半年增速达8.1%,港口生产与之形成双向促进,带动内外贸贸易量稳中向好;另一方面,港口生产向内挖潜增效、提供了强力支撑,如阳逻至金口港短驳航线箱量持续增长,金口公司“散改集”、非通用集装箱吞吐量增加,码头有效承接因公路超载整治而转向航运的大宗货物运输,汉江航线运力增至8条,中远海运废纸项目重新启动,花山港中转航线部分恢复。
武汉港务集团(原武汉港务局)于1986年开始从事集装箱业务,积极尝试新物流运输方式;2003年,与上海港合资,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箱量突破10万TEU;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阳逻二期,武汉港进入加快发展阶段,箱量突破50万TEU;2019年有望达到110万TEU,在长江中游航运中心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从“零的突破”到“10万标箱”用了17年,从“10万标箱”迈向“50万标箱”用了10年;而从“50万标箱”进军“百万标箱”不到6年时间。
港口优化作业效率,每小时抓取集装箱的个数,从22个提高到26个,成为了中国内河效率最高的港口之一。阳逻港加密到上海洋山港航线,开行来往于岳阳、九江、南昌的中三角班轮,开行至日本江海直航,“朋友圈”不断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