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关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中欧贸易继续逆势增长,一季度双边进出口额达1.19万亿元,同比增长36.4%。
2020年,中国首次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当年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24万列,首破“万列”大关,同比增长50%,跑出了“加速度”。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阻挡中欧经贸往来,日夜奔跑在亚欧大陆上的“钢铁驼队”成为疫情之下中欧贸易韧性发展的缩影。
互补性强成就逆势增长
欧盟统计局此前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20年中国不仅首次取代美国成为欧盟最大贸易伙伴,而且在欧盟前十大贸易伙伴中一枝独秀,是唯一实现与欧盟货物出口额与进口额“双增”的国家。
从欧盟经济火车头德国来看,德国联邦统计局4月9日发布的初步数据显示,2月中国是德国最大进口来源国,德国从中国的进口额为99亿欧元,同比上升32.5%;德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85亿欧元,同比增长25.7%。
中欧贸易逆势增长得益于良好的双边关系和互补的经济优势,合作共赢是中欧双方经贸合作发展的主基调。
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对国际商报记者表示,中国和欧盟是世界重要的两大经济体,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中国是全球制造业大国,而欧洲经济高技术化和服务化,双方贸易互补性强。中欧致力于维护多边贸易体制、支持经济全球化、主张自由贸易也使得双方贸易韧性发展。去年年底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如期完成,一个多月前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也正式生效实施。在疫情给全球经济贸易带来严峻考验的背景下,中国有效控制住疫情,全面推进复工复产,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不断扩大。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欧贸易总量实现了逆势增长。
商务部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所副所长白明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与欧盟以及多个主要欧洲国家互为重要经贸合作伙伴。中国在全球率先控制住疫情,为欧盟经济复苏提供了机遇和动力,疫情之下以中欧班列等为代表的共建“一带一路”合作继续稳步发展。
新兴经济领域合作潜力巨大
近年来,中欧双方不断深化经贸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在贸易、投资、金融、基础设施、第三方市场合作等相关领域开展了积极合作,在数字经济、环保、科技等新兴经济领域有着广阔的合作前景。业内普遍认为,只要秉持互利共赢原则,未来中欧经贸合作稳定健康发展将更为值得期待。中欧经济总量之和占全球经济三分之一,中欧贸易逆势增长也在“后疫情时代”提振人们对世界经济贸易的信心。
张建平看好未来中欧贸易增长前景。他进一步分析,作为发达经济体,欧盟市场成熟,需求也比较稳定,对中国机电产品、最终消费品等的供给依赖性强,同时中国市场也非常青睐欧洲的品牌产品、高科技产品以及特色农产品。中欧投资协定如期完成谈判、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将有力促进双方供应链产业链进一步衔接互补、合作互动,相互投资也将拉动双边贸易。
白明表示,中国制造业正在加快转型升级,而欧洲高端制造业发达,中欧双方除传统互补优势外,未来互补的方式也将不断拓展,合作的机会会越来越多。中欧地理标志协定正式生效将促进双边地理标志产品贸易发展。地理标志产品往往与商标、知识产权相关,协定的实施不仅将促进双方贸易规模的扩大,也将为各自知名品牌产品在对方市场获得更大增长空间、赢得更多消费者认同创造良好条件。(记者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