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和出口都是融入世界市场的方式,从重商主义以来的国际经济理论注重分析出口对经济的作用而忽视了进口对经济的影响。随着跨国公司生产的全球布局,全球价值链分工进一步深化,多数产品不再是由一国独立生产,而是原材料与中间品全球采购,一国的出口也包括了他国的进口。进口与出口密切相连,进口是为了出口,出口拉动了进口。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在以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模式中进口就曾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内外部条件的深刻变化,尤其是全球金融危机后加工贸易在我国贸易总额的占比不断下降,进口的作用随着国内要素结构的变化也在不断转型,进口对经济的作用从拉动出口向更广范围扩展,进口的战略内涵也上升到了新的阶段。
以进口扩大国内消费
从需求结构看,随着我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上升,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需求快速升级的同时,国内供给明显滞后。海外购物、海外旅游成为热潮;从芯片到飞机发动机,重要产业卡脖子技术必须进口;从化妆品到马桶盖,国外产品受到追捧等。
从供给结构看,扩大进口是必然趋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指出了当前供给端的问题,既要挑战供给量又要调整供给结构。我国在高新技术产品、创意产品、高端名牌等领域,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进口是补充供给不足的重要渠道,也是实现后发优势的必经之路。
进口不光填补了国内短缺,优化了供给结构,还应看到进口对于国内需求的培育作用。第一,进口有助于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可以刺激和带动国内消费。比如,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都是先有了进口,通过进口带来了新产品,刺激了新需求,进而带动了国内的生产制造乃至出口。第二,进口有助于扩宽消费偏好,促进消费增长。质量差是进口的动力源,进口商品一般是国内稀缺的或者质量、功能等都高于国内的产品。进口品增加了对高层次产品的消费选择,拓展了消费偏好的选择空间,有助于推动国内消费升级。比如进口好莱坞大片、日本动漫等,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国内观众对科幻电影和动画片的偏好,并带动相关需求增长和产业发展。第三,进口有利于降低产品价格,提高消费总量。中间品进口可以发挥中国的后发优势,降低产品研发成本、制造成本,进而降低产品价格,扩大需求。比如,小米、OPPO、VIVO等中低端国产手机的芯片、显示屏、内存等都需要大量进口,这是其产品价格便宜的重要因素之一。
以进口推动产业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众多产业的关键零部件、核心基础材料、高端装备等都需要进口来满足。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进口不但需要继续发挥作用,还要上升到新的层次。一方面要防止陷入由于进口导致的技术低端锁定陷阱;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挥后发优势,取长补短,推动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
第一,进口的竞争促进作用。竞争是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动力,进口能够丰富国内整体产品的供给,有助于优化竞争格局。进口品的增加,对国内相关替代产品将形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倒逼国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强人才引进,加快技术进步提高产品质量。比如,早期家电产品的进口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国内家电行业的竞争,导致企业注重研发,促进产品质量提升,海尔、格力、美的等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司就是在这样的冲击下成长起来的。
第二,进口的产业配套作用。在资本国际流动过程中,跨国公司不断嵌入各国的产业链,贸易和投资都构成了一国产业配套的方式。进口核心零部件、重要装备、生产线等都是对国内产业链的补充。进口对产业配套的作用,在不同产业发展阶段也各不相同。在产业发展的初期国内要素起到了启动产业发展的作用;在产业发展的中期借助进口品实现了产业规模的扩大;在产业发展后期进口的作用将转向提高产业发展质量上。因此,进口可模仿、可吸收的高新技术产品有助于推动产业配套升级。
第三,进口的产业均衡作用。各大产业均衡发展才能提高经济的抗风险能力。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产业空心化的一个原因就是产业国际转移过快而国内新产业培育跟不上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日本才走出空心化的陷阱。中国台湾在21世纪初也碰到了类似的情形,电子行业快速向大陆迁移,诸如HTC等品牌也随之失去竞争力,产业陷入瘫痪。因此,进口也要服务于产业均衡发展,以进口弥补弱势产业的技术不足。比如,进口紧缺的抗癌药物和药物中间品等,有助于补好医药行业发展短板,促进其良性成长。
以进口促进效率提升
从单纯购买产品满足消费需求到以进口激发自主创新,是进口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上功能的差异。进口是发展中国家通过逆向创新发挥后发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提高科技水平是关键,重在以进口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第一,进口的分工效率作用。国际贸易是国际分工的结果也是国际分工深化的原因。全球价值链分工日益细化,全球生产全球销售构成了全球化经营网络。当前的进口是以跨国公司主导以投资为驱动力的生产要素国际流动,它将国际分工从简单的基于成品的劳动分工层面延伸到基于生产要素国际合作的分工效率提高上。零部件和中间品进口量超过了成品进口是这一分工效率的具体表现。苹果手机、波音飞机等等都通过进出口完成了全球要素合作的结果。任何经济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全球化,要在扩大开放中适应开放,要更高水平地发挥进口作用提高分工效率。
第二,进口倒逼改革的作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深水区。进口品作为一种外来事物,有助于打破国内的市场壁垒,倒逼企业改革。经过40年快速发展,一些领域出现了市场垄断的情况,比如石油、电信、互联网等行业都形成了若干寡头的局面。垄断对经济影响的弊端不断涌现,尤其是垄断导致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下降,不利于技术进步,长期以来危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开放倒逼改革是我国成功的经验,借助开放的外来力量,推动内部的制度调整,进行渐进式改革。除诸如农业、军工、信息安全等若干敏感行业的进口限制外,其他行业都具备了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基础。
第三,进口的装备奠基作用。高端装备是推动产业革命的基础性生产资料,相关产品进口有助于提升整体产业效率水平。进口装备在多个行业中具有支撑生产线的关键作用。中美贸易摩擦就凸显了掌握核心装备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正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继续进口高端装备,跟踪模仿,实现弯道超车;要进一步完善与落实《鼓励进口技术和产品目录》,用好进口政策,扭转“重引进、轻创新”的局面,推动引进与创新协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大研发力度,注重基础科学研究,促进产学研用联动发展,加快自主技术创新。
以进口战略参与全球治理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将不断增大,“大市场”将成为一个重要优势。中国要利用好进口,为其他国家创造发展“便车”的同时扩大在全球治理中的影响力。
第一,扩大进口向世界表明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以此换取对等开放。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表明了中国开放的姿态。2018年11月5日-10日在上海召开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也是向全世界宣示中国对外开放的决心。中国不刻意追求顺差,真诚希望扩大进口,实现经常项目收支平衡,但是开放应该是双向的,解决逆差也要进口与出口双管齐下。在中国扩大开放的同时,也要引逼发达国家对于正常合理的高技术产品放开出口限制。另外,进口战略也可以成为突破对华贸易制裁和投资限制的谈判筹码。
第二,利用“大市场”优势,扩大中国影响力。中国拥有13亿人的大市场,在贸易自由化、投资便利化、金融全球化和生产一体化的今天,不管是航空、汽车还是计算机、互联网,几乎所有行业的大型跨国公司都离不开中国市场。因此,以进口彰显中国的影响力,有基础、有条件。但是,战略要制定精准、收放自如,管好风险。比如,在扩大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宣传的同时,要利用好市场优势,制定好策略,防止“买啥啥涨”的弊病,不做市场中的冤大头。
第三,进口国际商品,提升中国话语权。当前,国际投资贸易规则都面临重构,中国参与全球化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从规则适应者到规则制定参与者是中国国际地位变化的重要标志。美国主导的以TPP为代表的新一轮高水平贸易投资规则由于特朗普政府的退出而出现波折,但是自由化和高标准的规则方向不会改变。进入中国市场是所有贸易国的向往,在美国收缩的情况下,中国可以有所作为,以强大的市场优势为重要抓手,获得新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