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通车。当时,这条铁路是西南地区人民走出大山的唯一出路,是其他地区连接西南片区的重要动脉。
修建成昆铁路时,国外学者将铁路沿线称为“地质博物馆”。它全长1100千米;地质钻探达212000多米,挖探13000米,比较线勘测11000千米,地质测绘1500平方千米……
50年沧海桑田,这条老铁路现状如何?连日来,记者走访成昆线上的多个点位,对话和成昆铁路有关的人们,揭秘被岁月尘封的故事。
一座不再热闹的老站,就像一个即将退休的工人,不再忙碌,却仍留有干劲。
几栋小楼坐落山间,仅可容纳百人左右的候车厅内,坐满了乘客。作为成昆线上一个中间站,泛黄的墙面、老式站牌、略显破败的小楼,都散发着一股“老”味——这里是普雄站,位于四川凉山州越西县。
6月17日下午,刚刚结束一天工作的他,打着伞,走出车站,准备到儿时的朋友家去蹭饭,与他们一起喝酒、摆龙门阵。他们见面次数有限,但每次见面讨论的话题,都离不开“普雄站”——这是张伟,现任普雄站副站长,他的人生轨迹与普雄站高度重合,经历过繁华,曾面临转型,最终归于平静安恬。
>>遇见
成昆线开通之年,他来到普雄
今年57岁的张伟,还有3年即将离开这座从小生活的小镇,他也将正式告别这个带给他无限回忆的车站——普雄站。
张伟目前是普雄站副站长,1963年出生的他,7岁便跟随父亲来到普雄站生活、学习。
“父亲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参与成昆铁路建设,之后定居在普雄镇。”据张伟介绍,他老家在都江堰,父亲是中铁二局的一名桥梁建设者,由于修建成昆铁路的需要,最终定居在了普雄站。
1970年是成昆铁路的元年。这一年成昆铁路正式建成通车,而对于张伟来说,这一年也是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那年成昆铁路刚刚通车,我就坐着车来到了普雄站,开始了在普雄10年的学习生活。”张伟告诉记者,刚刚来到普雄,这里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荒凉。儿时的张伟,像许多成昆线上的建设者、工作者儿女一样,在当地铁路子弟小学,开始了学习生涯。
而普雄站,也随着张伟的成长,不断成长壮大,其影响力越来越广,客运量、货运量不断提升,影响力越来越大。
>>离开
成年离“家”,他错过了普雄站的辉煌
当年有多繁华?原来,成昆线开通初期,普雄站是一座区段站,南来北往的列车几乎都要在这里停靠。
“由于计算条件限制,南下北上的列车都要在这里换机头,还要上水,列车员也要在这里休息。”据张伟介绍,最辉煌的时候,站区单位有六七家,常驻职工四百余人,普雄站为这座小镇带来的繁华,甚至超越了它所在的县城,也为彝族老乡拉来了商机。
铁路通了,工厂越建越多,通过铁路出去打工挣钱的人越来越多。大凉山丰富的矿产资源被运送出去,外面的货物通过火车源源不断地运送进来,土房变砖房,医院、学校拔地而起。老乡们通过火车,把普雄镇优质的土豆、核桃、苹果等农产品运出去,一时间,小镇变得热闹繁华。
1980年,刚刚17岁的张伟迎来第二次转折。刚加入铁路大家庭的他,并未如愿留在普雄站,而是被派至离普雄站近10分钟车程的上普雄站。
游子离乡,此去经年。之后,他先后到过红峰、联合乡、喜德站,但最让他心心念念的,还是学习、成长时待过的普雄站。
>>重返
再回普雄站任职,他和普雄站都“老”了
2011年,48岁的张伟兜兜转转,再次来到已有41年历史的普雄站身边。
对于张伟来说,30年前,他是以一个铁路新人的身份离开;30年后再回来,他已是普雄站副站长。然而,岁月不饶人,他和普雄站都“老”了。
“铁路电气化改造,内燃机车换成了电力机车,机车头不用再到普雄更换;随着列车提速,司机也不用再到普雄休息。”胡鹏是一名在普雄站实习的大学生,他对于普雄站的过去专门做了研究。据他介绍,1990年之后,普雄站的常驻职工急剧减少,但货运量却仍在不断增加。
2010年前后,普雄站的货运量达到峰值。“每天要装20节车厢,一节车厢60-70吨货物,核算下来有将近1400吨货物。”
然而,峰值就是衰落的开始,胡鹏说,普雄站在2010年之后,站内货运量开始急剧减少,特别是2015年之后,由于考虑到环保、育林等因素,镇上开采的矿石、木材不再出售。随着公路交通网日益完善,公路运输逐渐成为普雄镇主要的货物运送方式。“近2年多,已经很久没有装货出去了,基本都是到达的货物。”张伟说。到达的货物多,人却越来越少,更多的人选择出去打工,小镇上的人也在逐渐减少。
张伟和普雄站都迎来了知天命之年,像一对一起衰老的老伙计。汽笛声渐稀,一声声唤着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