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中原大地,骄阳似火。在郑州北站十里编组场,一列列货物列车犹如吸足了能量的巨型暖气片,不断地散发着灼热的气浪,股道间温度达到50摄氏度。
在下行驼峰场,一名穿着黄蓝相间工作服、戴着黄色布帽、身材瘦小的小伙子,一手拿着电脑打印的调车作业计划小票,一手拿着一根长长的、一端安有“U”形提钩器的杆子,沿着从驼峰上溜下来的一列货物列车来回奔跑。汗水浸湿了衣服,脸上布满了汗珠,他仍旧全神贯注,根据作业小票提示提钩、解钩、摘管……经过35次重复作业,一列长长的装有货物的列车被拆分开来。它们或成单,或成双,或多组串联,沿驼峰而下,步入各自股道,与停在那儿的其他货车车辆“亲密接触”。随后,它们将组成一列新的货物列车,按照货物到达方向疾驰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
小伙子叫陈林,今年29岁,是郑州北站下行运转车间的一名驼峰连结员。自2012年转业参加铁路工作以来,他就一直在“追着火车跑”。6年来,他平均每个班次解钩作业千余次,分解的货物列车不计其数,没有出现一点差错。同事们称他“无敌解钩手”。最近,他被中国铁路总公司选树为“新时代铁路榜样”。
立足岗位成长之秘诀:用心、敏感、认真
郑州北站日均办理货车2.2万辆,承担着京广、陇海4个方向的列车分解、编组任务。陈林所在的下行驼峰担负着整个编组场65%的调车作业量。
“刚上班那会儿,看着车辆从驼峰溜下,看着师傅们‘追着火车跑’,听着车辆之间的碰撞声响,我心里直发怵。”回想起第一次接触驼峰连结员工作,陈林感慨万分。驼峰连结员的主要工作是紧跟时速10公里的货物列车一路小跑,将其连接车钩分离,并摘开风管,是一个对技能与体力都要求很高的岗位。
“那时,我啥都不懂,啥都不会,第一次使用提钩器摘风管就没有摘开。”陈林对第一次摘风管记忆犹新。这激发起了他的斗志。从那以后,他就专心研究风管连接的构造以及提钩器操作诀窍,并反复实践练习。一次摘不开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手上磨出了泡,鞋子跑出了洞,新领的工作服没几天就变得脏兮兮的。仅仅一个半月,他就熟练掌握了驼峰连结员工作的基本技能。
与运动的车辆打交道,安全最重要。“其实,刚上班那会儿,师傅强调最多的还是安全。”陈林说,“除了业务外,我们还必须熟记各种规章制度。”那时,他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子,里面记录着驼峰连结员工作必须知晓的规章制度。一有空,他就会拿出来看。“那是血与泪的总结。”他说。如今,陈林对这些规章制度已经烂熟于心,但仍会时常翻看,提醒自己执行作业标准不能走样。
作为“铁三代”,“安全”二字打小就进驻陈林心中。工作后,父辈们叮嘱最多的还是安全。驼峰连结员除了摘钩、排风、瞭望等工作外,还需要特别注意车辆提钩时机、溜放间距以及风管气压等。
“如果溜放的车辆风管存有余风,车辆就可能在未进入编组股道前停下来。这样,后面溜放的车辆就会撞击停止的车辆,极易造成事故。”据陈林介绍,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在“轰隆隆”的现场准确识别对讲机传来的各种指令,稍微分心走神就可能出现工作失误。陈林休班时间多是读书学习,或到车站进行日常演练。
功夫不负有心人。2016年,他参加车站调车职业技能大赛,取得个人比武第一名的佳绩;2017年,他再次摘取车站调车职业技能大赛个人比武桂冠。
用心、敏感、认真——陈林将其归纳为自己立足岗位成长之秘诀。陈林一个班12个小时,平均解体列车2000多辆,奔跑、行走十几公里,半个月就穿坏一双鞋。
工作6年来,陈林记了100余万字的业务笔记和工作心得,穿破了140余双胶鞋。6年来,他没有一次违规作业,还防止大小事故十几起。
安全效率双赢之要领:快、准、稳
“陈林,9道车辆解体完不用回屋了,西边驼峰已经开始预推,作业计划小票给你放在信号机下面了……”今年7月27日10时40分,陈林别在胸前的对讲机传来指令。10时55分,汗水早已浸透衣服的陈林顾不上休息,迅速来到另一列准备解体的货物列车旁。他拿起计划小票扫了一眼,打趣道:“今天这温度,一列车63辆,要摘55钩,干完活儿可真是‘蒸桑拿’了!”
“嘟……”一列货物列车驶出编组场,渐行渐远。陈林用袖子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专注地看着一列货物列车被顶送上驼峰。溜放作业开始,陈林一手“掐”计划小票上的摘钩位置数据,一手握提钩杆,随车“起舞”。
当摘到第9钩时,他发现车辆风管未被摘开,遂一个箭步上前,靠着手中的提钩杆快速精准捣掉钩头底部两边固定钩舌的销子,顺势将提钩器准确卡扣在风管结合处,使劲往斜上方一拉,风管被断开,随后提钩,一节车辆稳妥地从整列车中分离开,沿设定好的线路去往自己的“位置”。准确判断、快速跑动、精准定位、娴熟摘钩……三四秒间,陈林一气呵成,犹如在作一幅水墨画,行云流水,酣畅淋漓。
陈林说:“解钩手拆分列车,一定要做到速度快、卡位准、重心稳。”陈林告诉记者,眼下正值暑运,天气热,调车作业任务繁重,必须练就一身“快、准、稳”的本领,才能实现安全与效率双赢。15分钟后,这列车解体完毕,陈林回到提钩房休息,湿透了的工作服紧紧贴在他的后背。
“编组场安全,成在调车,败也在调车。有了安全,才谈得上效率。”在提钩房,去年入路的职工王梦琦说。他告诉记者,陈林结合编组场调车安全红线管理内容编写的几句通俗易懂、便于记忆的顺口溜很受职工欢迎,如今已在班组推广。“班前想喝酒,管住手和口;危险不出现,防溜是关键;车闸要拧牢,铁鞋不能少;领车不瞭望,警钟要常敲……”说着说着,王梦琦轻松背诵起来。“现在,我每天接班后都会背诵一遍。它基本上涵盖了所有调车安全注意事项。”王梦琦说。
采访中,陈林探寻调车安全规律的过程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陈林结合所在岗位工作实际,总结出了3个“第一趟”必须高度警觉的安全规律,即接班后第一趟调车作业,职工还未进入工作状态,容易发生纰漏,必须班前提醒或班中盯控;饭后第一趟调车作业,职工身体惰性增强,容易简化作业过程,必须及时提醒;交班前最后一趟调车作业,职工急着交班,注意力容易分散,必须重点盯控。如今,这3个时间点已经成为郑州北站调车作业安全卡控的关键时段。
凝聚团队力量之法宝:依靠、授业、帮促
去年12月,陈林通过公开竞聘成为郑州北站下行运转车间北区二班副班主任,协助车间管理干部加强现场安全卡控。
岗位变动后,陈林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安全盯控与业务传帮带上。据车间主管驼峰的副主任徐亮介绍,作为副班主任,陈林既要带领大家完成生产任务,又要确保班组成员的人身安全。工作中,他结合调车作业特点,细化完善了班组自控、互控、他控措施,最大限度发挥了团队作用。
今年1月15日,郑州北站综合集成自动化管理信息系统正式上马。新系统使用之初,由于种种原因,编组场列车解体量大幅下滑。陈林主动请缨,组织成立了驼峰自动化课题攻关小组,先后破解了往驼峰传输调车计划、调车进路平行作业等24项技术难题,既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又提高了作业效率。1月28日,陈林带领他所在的班组创造了新系统上马以来单班解体51列的新纪录。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停、停……你的信号显示动作不规范、联控用语不标准。”前不久,郑州北站每年一度的调车职业技能大赛即将鸣锣吹哨,陈林带领班组职工进行赛前“预演”。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徒弟雷明总是掌握不了要领,陈林只好利用休班时间给雷明“开小灶”。他与雷明分享练功比武经验,不厌其烦地讲解车辆防溜、排风复检等技术关键点,并把自己多年来记录整理的调车作业心得告诉雷明。“虽然师傅年龄比我大不了几岁,但他谦逊的作风、耐心的态度、精湛的业务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雷明说。
如今,陈林已带出了5个优秀徒弟,他们成为车间重要岗位上的中坚力量。陈林所在的班组也连续两年获得郑州北站调车职业技能大赛团体第一名的好成绩。
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当这个渺小的力量被认同、被传递、被凝聚时,就会变得强大。
人物档案
陈林
中共党员,1989年4月出生,2012年转业参加工作,中国铁路郑州局集团有限公司郑州北站驼峰连结员,主要负责郑州北编组场下行驼峰货物列车的分解工作。6年来,他分解列车不计其数,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他2016年荣获郑州北站“四优”共产党员称号,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摘取车站调车职业技能大赛桂冠。他的事迹先后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新闻30分》等栏目播出。今年农历大年初五,中国铁路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陆东福专程到郑州北站看望慰问陈林及其班组职工。
采访手记
安全工作没有捷径
驼峰连结员的工作枯燥,千万次地做着重复的动作;驼峰连结员的工作危险,需要时刻警醒、敏锐、认真。陈林千万次地把一件事重复做好,时时刻刻保持着对安全的敬畏之心,值得我们学习。
安全工作没有捷径、玩不得虚招,需要业务娴熟,需要执行标准不走样。安全工作有规律可循,不能瞎打瞎撞,需要总结规律,按规律办事,方可事半功倍。陈林对待工作用心、认真,刻苦钻研业务,注重发挥团队作用,收获成功实属必然。
调车工作是铁路安全的重点领域。年轻的陈林在这一领域的积极实践,为我们树立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