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消息,前不久,一架装有由航天恒星自行研发的北斗机载设备的客机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降落。数据显示,此次航行1分钟内数据上报成功率达到97%以上,完全满足国际上对民用航空器追踪能力的要求。
航天恒星导航事业部项目负责人孟斌表示,“目前,中国民用航空器大概有3800架,需要在2024年前全部安装上北斗机载设备,并进入前舱导航系统,进一步突破国外企业对航电系统的垄断。据了解,‘十四五’期间,我国庞大的航空市场所拥有的民用航空器数量还将增加,我们的市场前景和发展前景非常广阔。当然,竞争对手也在积极参与,我们会把握优势,争取更多的订单。”
2014年3月,马航MH370失联事件使全球哗然,覆盖全球的航空器追踪监控体系建设受到国际民航组织的高度关注。为避免惨剧再次发生,中国民航系统于2016年完成全机队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安装,实现了对民用航空器的监控。然而,飞机通信寻址与报告系统由外国公司独立运营,无法自主可控,航空器安全仍不能摆脱潜在风险。同时,国产民航飞机在航电系统方面也没有摆脱进口的桎梏,除一次性投资和维护代价高昂外,还时常面临实体清单限制的风险。
针对此现状,2017年9月,中国民航局与航天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要利用通信、导航、遥感等天基资源全面支持民航安全高效运行,突破航空电子领域枷锁,推进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标准在国际上的应用与引领。作为自主可控的代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自然受到高度重视。据了解,2019年8月,中国民航局颁布首个北斗CTSO(民用航空产品技术标准规定项目)标准《仅用作航空器追踪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机载设备》,要求利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与短报文能力,实现对民用航空器的定位追踪,提升民航系统运行监控水平。
相比使用GPS的国外机载设备,北斗机载设备有何优势?孟斌介绍,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实现了通导一体化设计,拥有GPS没有的短报文能力,北斗机载设备能实现飞机位置的短信报告,为飞行上“双保险”。
不仅如此,由于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拥有中圆地球轨道、地球静止轨道和倾斜地球同步轨道的混合卫星星座,相比只有单一轨道的GPS,北斗机载设备有更强的适用性,可满足复杂情况下的定位和短报文需求,进一步提升了对民用航空器的监控能力。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整体设计更加合理、先进,应用产品性价比更高。最关键的是,通过北斗实现的民航机载设备完全是自主可控的。”孟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