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中国民用航空局披露的数据,2016年全国境内民用航空(颁证)机场共有218个(不含香澳台地区)。全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亿人次(航空公司运送的人次要除以2),同比增长11.1%;完成货邮吞吐量1510.4万吨,同比增长7.2%;完成飞机起降923.8万架次,同比增长7.9%。所有境内机场中,年旅客吞吐量1000万人次以上的机场高达28个。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大城市机场旅客吞吐量占全部国内机场旅客吞吐量的26.2%。
2017年该数据得到更快的增长。截至目前,全国境内机场的“千万级俱乐部”成员已增加到32个,相较去年增加了4个。中国的各大机场变的愈加繁忙与拥挤,如何通过新技术提高机场效率、提升用户体验成为了各大机场面临的首要问题。
国内千万级空港增至32个
作为连接世界的桥梁和纽带,中国机场将迎来全新的发展阶段。“十三五”期间,民航将建设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三大世界级机场群。而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前沿技术的人工智能成为了打造智慧机场的必然选择。
国内千万级空港增至32个
机场内AI应用的场景
机场区域可分为空侧和陆侧,其中“空侧”包括跑道,滑行道,停机坪,飞机维护区,空中交通管理设施与设备及其周边区域;“陆侧”包括旅客候机综合楼,货运航站楼及其他配套支持设施(如机场行政管理设施,公共设施,餐饮设施),地面通道设施(人行道,进出通道,汽车停车场/停车楼,铁路/公交车站等)和其他位于机场范围内的非航空设施(比如酒店,办公楼,生活区和购物区等)。
以下航旅IT圈给出机场AI应用的部分案例,当然目的只是抛砖引玉,欢迎广大读者留言补充。
跑道与空域使用优化
造成机场拥堵的主要瓶颈是跑道系统及空域的容量限制,国内空域使用尤其紧张。通常采用机场需求管理的方式限制航班起降数量。采用AI技术,能够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跑道和空域的使用效率,进行噪音管理,能够非常有效的减少机场拥堵及航班延误问题。
机场内资源调度优化
机场需要管理大量旅客服务资源,例如地面服务人员、登机口、停机坪及设备车辆等,如何合理、高效的安排这些资源的使用,也是机器学习或人工智能发挥效用的绝佳场景。比如目前国外已经广泛使用的人员排班系统,车辆调度系统,登机口分配系统,以及候机楼内部布局优化,能够优化减少旅客步行距离,合理配置商业铺位。
引导服务机器人与各种自助设备
目前引导机器人多用在政府办事大厅、银行营业厅等处。而随着机场候机楼内多种自助设备,如自助值机、自助售票、自助行程单打印、自助行李托运甚至自助一体机的推广普及,对旅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帮助和培育旅客养成使用自助设备的习惯,很多机场在自助设备旁配备了服务人员,但这明显有悖于采用自助设备之初衷。使用引导机器人能够完美解决这些问题,除了引导,这类机器人还可改装为引导车、行李车,为各类旅客提供服务。
大面积延误后的航班恢复
出现航班大面积延误后,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尽快恢复航班计划运行,合理安排滞留旅客。恢复航班的计划运行必须调整飞机位置、调整飞行机组和客舱机组、重新安排旅客;吞吐量千万级及以上的机场,每天运营成百上千航班、运送数万旅客,如发生大面积延误,想恢复航班计划运行就变得非常困难。此时也可采用AI技术,统筹规划解决不正常航班恢复优化问题。
行李自动分拣、安检与室内定位
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已能够完美支撑行李自动分拣,极大减小行李运输中出现错误或丢失的概率;采用机器学习,辅助安检人员判别扫描仪图像中的危险品;生物识别技术能帮助认明旅客身份、使其快速通过闸机;室内定位可帮助优化机场室内布局,提升旅客服务质量、降低旅客误机概率。
“BATH”纷纷布局智慧机场
早在2015年阿里和腾讯就曾宣布与上海机场合作打造“智慧机场”。今年4月,阿里又与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智慧机场”。然而这些合作还都停留在打通线上线下的层面。
随着近几年信息系统解决方案的日益成熟,人工智能逐渐扩展至智慧机场建设中。以BAT(百度、阿里、腾讯以及华为)为代表的企业纷纷入场,依托自身产品与解决方案优势,联合民航共同推进智慧机场的建设。2017年BATH的智慧机场布局呈现爆发式增长。
国内千万级空港增至32个
我国机场行业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民用航空“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将进行机场的建设,据规划显示未来将有包括新建、续建以及改扩建等共234个机场。随着我国机场数量的增加,以及千万级机场的增多,智慧机场行业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有预测认为,届时我国智慧机场的行业规模极有可能攀升至千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