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上海市举行第185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会上,上海市副市长宗明表示,上海将分阶段推进复工复产。
5月16日起,先集中恢复产业链供应链,然后再逐步扩大复工复产范围。非生产性企业,继续倡导居家办公。
●上海已经明确了下一步防控工作,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巩固清零攻坚“十大行动”成果阶段。从现在开始至5月21日,重点是降新增、防反弹,持续减少封控区、管控区人数,防范区有序放开、有限流动、有效管控,全市保持低水平社会活动。
第二阶段
向常态化防控转换阶段。5月22日至5月31日,单日新增感染者数进一步减少,不断缩小封控区和管控区范围直至解封,加快疫情防控向常态化分级分类管理转变。
第三阶段
全面恢复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阶段。6月1日至6月中下旬,在严格防范疫情反弹、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全面实施疫情防控常态化管理,全面恢复上海全市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上海将推动“三区”管控逐步向常态化分级分类管理过渡。
封控区“区域封闭、足不出户、服务上门”,若封控区7天无新增阳性感染者降为管控区;
管控区“人不出小区、严禁聚集”,若此后管控区再连续3天无新增阳性感染者降为防范区;
防范区“强化社会面管控、严格限制人员聚集”。
●5月22日起,上海地面公交和轨道交通有条件逐步恢复运营。
●5月16日起,铁路逐步增加上海虹桥站、上海站等到发列车数量,逐步恢复正常运行。
●上海将优先安排有高考和中考任务的高三、高二、初三年级学生复学,中小学其他各年级继续开展线上教学。幼儿园、托儿所、托育机构等暂不安排幼儿返园。
自上海封控以来,引来全球业界的强烈关注。
来自国外业内人士的观点称,与贸易冲突和过去两年的供应链中断相比,上海的封控或成为中国采购商品迁移的更强大推动力。封控期间来自中国强国的国际货运量大幅减少,给国际供应链进一步蒙上了阴影。
FourKites数据显示,截至4月29日,从中国到美国的两周平均货运量较封控前下降了20%,上海以外的两周平均水平下降了22%。
Tradeshift数据显示,第一季度全球订单大幅下降,该公司的分析师主要将其归因于俄乌战争和中国的封控。
美国进口商和物流公司预测从中国进口的激增会迅速压倒供应链,但最近观点则认为重启可能会缓慢而谨慎。
上海港在封控期间一直在正常运行,但装卸货物的等待时间较长是由于与卡车有关的COVID限制。截至上周,据报道有百余艘集装箱船在上海港口等待停靠。有国外分析师表示上海港的物流混乱似乎正在蔓延,导致船公司班轮不开航的问题与港口码头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与往返上海其他陆上物流有关。
1.上海-鹿特丹的运费下降2%或163美元至每FEU9,824美元。
2.上海-纽约的现货价格下跌3%或338美元至每40英尺箱10,926美元。
3.上海-热那亚的运费下降1%或172美元至11,736美元,鹿特丹-上海的运费下降21美元至每40英尺集装箱1,430美元。
4.上海-洛杉矶和洛杉矶-上海的运费分别上涨1%,分别达到每FEU8,666美元和1,286美元。
据了解,在管控期间,很多上海物流企业在等待发货,随着上海逐步常态化,是否会出现一大波抢运出货潮,继而推动运价短时间飙升都是未知数。提醒各企业做好应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