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海港推进长三角港口一体化
通关与物流服务升级发展的思考
背景与意义
长三角区域是中国外向型经济最活跃的地区,2020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江浙皖沪)经济总量接近全国的1/4,进出口贸易占中国进出口总额比重超过35%。
作为全球海运枢纽港,上海港是支持长三角区域外贸发展的“海运门户”,2020年以4350.3万TEU吞吐量连续第11年蝉联全球集装箱港口首位。长三角区域也是上海港的传统对接腹地,服务好长三角区域对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的持续增长乃至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至关重要。
2018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进一步支持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2019年12月国务院发布《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长三角区域港口要形成合理分工、相互协作的世界级港口群。
如何发挥好上海港“龙头”引领与协同共建的双重作用,进一步升级上海港对接长三角区域的港口物流服务,降低客户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实现更高质量、更好水平的一体化,是“十四五”上海港新发展和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化建设的重要命题。
上海港对接
长三角区域港口物流服务的成果
近年来,上海港在长三角区域物流服务方面形成了以港口布点为依托,以公路、水路和铁路为对接物流通道,以信息平台“连点串线”协同发展的总体格局。
同时,上海港与口岸海关保持紧密合作,以太仓港为抓手,不断优化升级沪太两港通关物流模式。可以说,上海港在长三角港口物流服务一体化方面已具备坚实的发展积累。
战略布点“全覆盖”
近十年来,上海港积极推进港口战略布局,已实现对长三角江浙皖三省主要港口的全覆盖。目前,上海港在长三角区域参股投资11个码头,包括浙江省独山港、安吉港、湖州港,江苏省太仓港、苏州港、大丰港、张家港港、江阴港、扬州港、南京港,以及安徽省芜湖港。
物流通道“全链接”
在水路运输方面,对接通道体系已基本完备。上海港以江苏省太仓港、浙江省独山港和安吉港、安徽省芜湖港为对接“桥头堡”,实现了对长三角区域水路转运衔接的全覆盖。通过开行“点对点”驳船运输,与传统公路模式相比,成本节约普遍达到200~400元/TEU。在转运时间上,确保太仓港和独山港24小时以内、安吉港48小时以内、芜湖港60小时以内至上海港洋山港区,形成了经济、稳定、高时效的水路转运体系。
在海铁联运方面,曾经的铁路对接短板已实现突破。上海港在长三角区域的海铁联运班列已覆盖湖州、常州、无锡、苏州、海安、长兴、淮安、合肥等8个主要站点。2020年,上海港洋山港区芦潮港铁路中心站的海铁联运业务量达到23.08万TEU,同比增长146.1%,超额完成了20万TEU的既定目标。
信息平台“串协同”
近年来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形成了对资源协同与服务创新的重要支撑。2020年9月,上海港发布上线“长江港航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形成了与上海港在长江沿江、沿海及内河所有战略投资码头、支线驳船公司、国际干线班轮公司等之间的数据联通,并为上海港在腹地的水路及铁路转运服务、物流拓展功能、“无纸化”及“区块链”产品推广提供了统一搭载与延展的平台支持。
口岸通关“成联动”
上海港与上海海关积极推进实现上海与太仓两港通关和物流一体化作业,有效提高了长三角区域的物流效率,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2015年6月,上海海关与南京海关达成《沪太通关与物流一体化改革方案》;上海港与太仓港管理委员会共同研究推出“出口沪太通”业务模式,实现太仓启运的出口货物仅需在太仓本地办理通关手续,“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2018年12月,“出口沪太通”全面纳入全国通关一体化范围,客户报关地选择自由度更大,自太仓启运货物可自由选择太仓、上海或其他属地海关进行出口申报。2020年11月,进口业务也实现一体化,并与出口业务合并形成“联动接卸”的监管新模式,货物经太仓港进出口均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存在的瓶颈与问题
布点全,但功能匹配不足
虽然目前上海港已通过资本方式实现了对长三角江浙皖三省主要港口的布点,但各港口的功能大多仅限于当地的水路货物运输装卸。一方面,缺乏上海母港服务功能的有效传递映射,尤其是针对支线驳船的大部分功能仍由上海港集中“远程”开展,难以第一时间在当地得到及时有效的服务及协调;另一方面,仅仅依托沿江与内河水路货物运输的港口单结点,亦难“以点带面”真正形成紧贴腹地需求的物流服务网络。
航线多,但资源利用面临挑战
除长三角区域外,上海港也全力服务于长江经济带腹地外客户。2020年,国家提出的“内外贸双循环”国家战略进一步刺激了沿海跨区联动及内外贸中转增长,这为上海港的吞吐量持续增长提供了新动能。上海港目前面向整个长江经济带及长三角区域的内支线驳船月均靠泊接近3400艘次,这对上海母港的干支线泊位资源平衡、码头堆场堆存周转、干支线转运衔接等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服务有,但精准整合不足
如前所述,上海港对长三角水域的水路、铁路及传统公路物流通道已全面打通,可以说集疏运“骨架”基本完备。同时,2020年上海港创新建立“片区联动”机制,实现浙北—洋山、苏南—外高桥、内贸的“三大片区”对口服务,进一步增强了上海港各码头对腹地客户的服务能力。但如何高效整合“水-铁-公”物流通道资源,使集疏运“骨架”协同联动更为高效,服务更加紧贴腹地客户需求、更为及时响应、精准个性化,是上海港下一步物流服务升级的关键。
通关畅,但优化创新仍有空间
目前,上海与太仓两港间的海关“联动接卸”业务模式走在长三角区域通关物流一体化前列,但如何将现有的成熟模式进一步复制推广,并在已有的成果上进一步探索模式创新,是未来海关与港口合作、共同推进的重点。
要素齐,但保障与辐射能级亟待加强
集装箱空箱是外贸海运出口的基础要素,2020年底至今持续不断的“一箱难求”问题以及伴随缺箱而来的各种行业乱象更凸显了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作为中国“外贸门户”加紧提升集装箱航运空箱资源配置能力的紧迫性。同时,受班轮公司自身管理机制影响,腹地客户在海铁联运和水水联运方面的用箱保障本身就弱于本港客户。进一步提升长三角区域“陆改水”“公改铁”等多式联运用箱保障,亦是上海港提升长三角区域港口物流服务水平的关键。
未来发展的思考与措施
笔者认为,紧贴腹地端服务升级、提升母港端资源效率、加大系统性要素保障,是上海港未来推进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发展的三个核心方向,具体有五方面措施。
“同港化”补全腹地服务中心功能
对长三角战略布点港口,推进信息前置、服务前置。信息前置即通过上海港“长江港航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统一进行数据互换,做到起落泊计划信息“一次输入,全程共享”。服务前置即将船舶及箱货计划、信息预录、信息更正、航线配载、转运衔接跟踪、费用结算等功能由上海港转移至腹地港口,从而使客户服务更贴近货端和启运端,提升服务质量与沟通协调的及时性。3月11日,上海港与太仓港管理委员会就进一步推进沪太两港合作达成共识,成立上海港“太仓服务中心”,先行一步开展“沪太同港化”建设,将为上海港后续“同港化”建设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ICT创新模式”打造腹地精准服务标杆
以“信息平台+实体布点”的建设思路,打造ICT(内陆集装箱枢纽)。在信息平台层面,形成“一键式”线上服务和“一站式”线下物流运输操作体系。在实体布点层面,采取“宜水则水、宜铁则铁、宜公则公”的综合服务模式,根据客户对时效和成本的需求提供综合物流解决方案。2020年10月16日,上海港首个ICT项目——白洋湾ICT(苏州)挂牌成立,将推动上海港对苏南及浙北货源腹地的精准服务,打造首个创新业务发展样板。
“区域集并”破解母港资源利用瓶颈
2月9日,沪太两港签约共建太仓港集装箱四期码头,预计7月份建成启用4个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以太仓港的装卸服务能力大幅提升为契机,进一步深化“区域集并、‘陆改水’关键结点”功能。一方面,支持上游支线班轮在太仓港调头,中游引导湖北、湖南两省港口集装箱在太仓港集并中转上海港,下游鼓励苏南和浙北内河港口将原本衔接洋山干线的业务向太仓转移;另一方面,依托上海港“长江港航区块链综合服务平台”打造“舱位交易”窗口,开展支线驳船单港区靠泊加载和上海母港“穿梭巴士”运力动态外采。该方式可促进长江支线运营商服务网络和运营组织的优化,实现支线共舱与单船舱位利用率的提升;同时也能最大程度减少支线驳船在上海港码头的多次靠泊,有效提高上海母港码头岸线及堆场资源的利用效率。
“一体化通关”提升关港合作广度深度
在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推动下,一方面将目前已形成的“联动接卸”监管作业模式推广复制到上海港在长三角区域投资的所有码头和ICT,并合力提升上海港洋山港区岛上查验服务能力,为业务复制推广提供坚实保障;另一方面关港双方可进一步开展研究与创新,在口岸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建立更加高效、便捷的海关监管模式,匹配新业态发展需求,积极将上海港的通关和港口服务延伸到长三角区域。货物运抵上海港在长三角区域投资的码头和ICT,即视同运抵上海港,真正实现长三角区域内更高水平的“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
“空箱与集拼”全面提升门户枢纽服务能级
紧抓临港新片区发展机遇,构建上海港空箱调运综合服务中心。依托上海洋山综合保税港区洋山岛上2.14平方公里以及芦潮港区域资源,与国际主要集装箱班轮公司开展深度战略合作,进一步扩容洋山港区空箱堆存能力和服务功能。构建上海港统一空箱服务线上平台,完善水路、铁路、公路多种方式空箱调运业务模式配套,并积极会同海关推进空箱报关便捷化,以更有效地满足上海本地、长三角区域、长江经济带乃至东北亚整体区域的空箱需求,完善区域集拼服务功能。瞄准三个主要突破口,即对标新加坡、釜山等国际港口推进国际中转通关流程简化与“无纸化”作业,实现上海港洋山港区—外高桥港区间拼箱业务联动,推进不同业态拼箱货物“统一场地、同一平台、一次性”拆拼箱管理和操作,将口岸集拼服务做深客户需求、做大业务规模、做宽辐射范围。
结语
以上是笔者在“十四五”时期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以及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化建设的整体背景下,对上海港在长三角区域港口的物流服务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回顾与分析,并提出了下一步发展的思路及措施。在新的五年发展中,上海港应主动引领长三角港口物流一体化发展和世界级港口群建设,利用区域一体化过程中港口和口岸等各层面机制优化与融合的改革机遇,发挥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和临港新片区的政策优势,优化集疏运体系节点功能,整合多式联运物流服务资源,强化系统性口岸功能与保障,在物流服务和口岸服务上锻长板、补短板、勇创新,推动长三角区域在“双循环”增量发展机遇中贸易与物流 “双重战略链接”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