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自2021年元旦起,受寒潮天气影响,中国多地气温之低或为历史少见。船舶于冬季在冰区内航行,下述所列事项须密切关注。
问题1:黄渤海冰情通常持续多久
根据国家海洋局观测,黄渤海海冰为一年冰,海冰发展过程可分三个阶段:初冰期、封冻期和终冰期。
初冰期:指从初冰日到封冻日,这段时间是海冰不断增长的过程。辽东湾和黄海北部初冰日最早在11月初,最晚在11月底;渤海湾最早在12月初,最晚在12月下旬前期;莱州湾最早在12月上旬后期,最晚在次年1月中旬前期。
封冻期:指封冻日到解冻日,这段时间冰情严重,冰的密集度大于七成,因此,把封冻期通常称为严重冰期。辽东湾的封冻期约两个半月,一般从12月下旬开始至次年3月上旬;渤海湾约1个半月,一般从1月上旬开始至2月中旬;莱州湾约1个月,一般从1月中旬开始至2月上旬。
终冰期:指解冻日到终冰日,这段时间海冰随气温回升和海温增高而不断融化,融化期比增长期要短得多。辽东湾和黄海北部的终冰日最早在3月中旬初,最晚在3月底;渤海湾最早在2月底至3月底,最晚在3月中旬末至下旬初;莱州湾最早在1月下旬后期,最晚在3月中旬后期。
问题2: 如何界定船舶冰区加强等级
船舶的冰区加强等级入级标志可以在船舶的入级证书中查到。以中国船级社的钢制海船入级规范为例,在船舶的入级符号和附加标志中,在“E”部分显示船舶的特殊性能附加标志,表明船舶在结构上具有特殊性能设计,可分别授予相应附加标志。其中,冰区航行附加标志Ice Class B1*、Ice Class B1、Ice Class B2、Ice Class B3、Ice Class B,分别对应于芬兰-瑞典冰级规则的IA Supper、IA、IB、IC;以PC1—PC7附加标志为分类标准的则适用于极地航行的船舶(见表1)。
问题3:海冰类型和厚度如何分类
国际气象组织对海冰类型和冰密集度定义如下:
冰类型:大致可分为六大类,分别是新冰、初期冰、当年冰、旧冰、冰架和固定冰。分别对应的厚度从几厘米到3米及以上。
冰块:系指水域内海冰存在的程度,通常以一种或多种冰类型及其厚度、冰密集度和浮冰尺度等表示。
冰密集度:系指在视野范围内海面上浮冰覆盖的比例量,以十分法度量,冰密集度可分为八级。冰密集度大小用以表示船舶在冰区中航行的困难程度。
冰域:系指一个水域内任何类型的冰,包括开敞水域,混合分布相对一致的冰况(见表2)。
国家海洋局于1973年制定《中国海冰情预报等级》,共划分五个级别,即轻、偏轻、常、偏重和重年。
问题4: 海冰如何影响船舶航行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此前发布海冰警报,1月9日辽东湾浮冰范围37海里,黄海北部16海里,渤海湾14海里,莱州湾22海里。同时预计1月中旬渤海及黄海北部冰情接近常年;辽东湾最大浮冰范围50~60海里,一般冰厚10~20厘米,最大冰厚30厘米;渤海湾最大浮冰范围10~20海里,一般冰厚5~15厘米,最大冰厚20厘米;莱州湾最大浮冰范围15~25海里,一般冰厚5~15厘米,最大冰厚20厘米;黄海北部最大浮冰范围15~25海里,一般冰厚10~20厘米,最大冰厚25厘米。另据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光学卫星遥感探测,截至1月10日10:00,黄渤海区海冰面积累计已达20765平方公里。
船舶的破冰性能与船型、船体结构、主机功率、载货状态等因素都有关联。当冰层厚度超过20厘米,密集度超过5/10时,船舶航行将受到阻碍。结合目前中国黄渤海区域的冰区,有些地区冰层叠加已经达到1米左右厚度,在没有港口拖轮的协助下,一般船舶不能按照预定航向航行,海冰潮汐将驱使船舶向潮水下游漂移,航行有障碍,甚至有被夹在冰区的风险。
(编者注:下篇内容为“船舶跟随破冰拖轮就可以安全航行吗”“冰区抛锚的注意事项是什么”“冰区内能不能用倒车”“码头边倒车驱冰是什么操作”“机舱内温度高,冰区还需要防冻吗”“油化船的特殊提示有哪些”共6个方面)
(作者单位:中国船东互保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