贸易战一直是笼罩在中国光伏产业头顶上的一片阴云,但这片阴云遮住的不仅仅是中国光伏企业,对中国光伏业实施“双反”的国家及其企业,其实也在自食“苦果”。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光伏电池和组件产品占比很大,产品优势明显。如果站在企业的角度,面对羽翼渐丰的竞争对手,希望通过贸易保护来为自己获取更大的竞争优势本无可厚非。但若着眼大局,就会发现得不偿失。
“双反”的大棒当然会使中国企业利益受损,但往往也能倒逼着企业在节能降耗、技术提升上多下功夫。事实上,中国光伏产业目前在欧美等海外市场上遇到的阻碍,也是中国诸多外向型产业过去乃至今后可能遇到问题的缩影。心态好的企业似乎可以将其当成闯关国际市场必经的成人礼,只要静下心来做好自己,企业反而会借势成长。但对“双反”的施加国来说,盲目设槛难免过于短视。殊不知,“双反”是一记七伤拳,用不好也会自伤其身。
以欧盟对中国光伏业发起“双反”调查为例,就有研究机构发布调查报告指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将导致欧盟消费者对光伏产品的安装及相关服务需求大量减少,从而减少就业机会,尤其是光伏产业链上除生产以外环节的就业机会。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20%的惩罚性关税,将导致欧盟在惩罚措施实施3年内失去17.55万个就业机会,3年内损失184亿欧元的“附加值”;而如果税率达到60%,欧盟失去的就业岗位和“附加值”将分别达到24.2万个,以及272亿欧元。
最关键的是,贸易战不仅害人害己,还将威胁全行业的发展。如果世界重要的光伏大国的行业企业都把心力投入到解决繁琐拖沓的贸易争端中,怎么还能有更多的心思提高整体产业的发展水平?长此以往,势必严重阻碍全球能源结构转型的步伐。
其实,光伏业的发展远未像人们想象的那般成熟,市场留给不同企业的空隙还很大。虽然大家各自都有数不清的困难,但如果不是彼此掣肘,而是一向以产品见长的中国企业能与技术和经验丰富的欧美企业携手,那么,就能达到合则两利的效果。只是,道理谁都懂,牺牲,谁都不愿去做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