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基于全球陆地均一化气温数据集进行的气候状况研判显示:2015年上半年为有观测记录以来全球最热的上半年。这是我国首次通过自主研发的数据集产品,对全球气候状况进行研判,并得出可靠结论。这也意味着我国在全球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领域的话语权和业务自主性大大提升。
根据该产品的分析显示:2015年上半年全球表面温度(海洋表面温度借助于美国数据)距平为0.73℃(比20世纪平均气温高0.86℃);其中陆地气温距平为1.35℃,比此前2007年的最高记录高0.10℃(距平值基于1961年至1990年标准气候值);全球表面平均温度和陆地平均气温均达到器测资料时期以来的最高值。
这一结论与此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发布的相关结论高度一致,其中细微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气象局和NOAA陆地气温数据在统计处理方法、所收集的站点密度和地理覆盖等方面有所不同所致。从空间分布来看,我国研发的全球陆地气温数据集在地理覆盖率上不低于美英等发达国家同类产品。
在该项目的专家论证会上,与会专家认为,该成果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套全球均一化陆地气温数据集和全球百年尺度气温变化曲线,该数据产品的研制与业务转化、应用,也标志着我国气象部门初步具备了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布全球陆地关键气候要素监测成果的业务能力。
这一成果由国家气象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国家气候中心和英国、加拿大等国的气象业务和研究专家,结合我国气象现代化建设和气象科技创新工程,在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专项等项目支持下共同完成。
“今年上半年为有观测记录以来最热”对于很多人而言并不算新消息。不过,以前类似这样有关全球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的科学结论,多出自欧美或日本,很少有来自我国的声音。其原因在于,我国在全球天气、气候和气候变化监测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美、英等国的数据,受到气象资料处理能力的制约,因此在该领域的话语权较少。而要研发一套高质量的百年尺度全球气候数据产品,在科研和技术上均有许多难题需要攻克。近年来,美国、英国、俄罗斯、日本等国的许多大学及科研业务单位也纷纷研发该产品,我国研究人员也将其作为一项核心攻关目标。(记者 刘钊 通讯员 徐文慧 杨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