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开发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日前联合发布报告称,中国等新兴市场表现出对非洲市场的强烈兴趣,今年非洲吸引外资规模有望创出新高,达800亿美元。
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在非洲兴业的中国企业超过2500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访问非洲期间表示,近年来,中非贸易快速增长,下一步应促进贸易增量提质,力争实现到2020年中非贸易规模达到4000亿美元左右,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存量向1000亿美元迈进。
来自非洲开发银行的报告指出,尽管大部分海外资本仍是冲着资源丰富的非洲国家而来,但与此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制造和服务业投资项目出现。
中国也积极参与到非洲的工业化进程中。记者采访了解,莫桑比克的首个自主品牌汽车“马捷捷”是由中国的民营企业投资。“马捷捷”平均年销售额将近9亿美元,辐射整个非洲市场。
马捷捷汽车有限公司执行总裁朱建平向记者介绍,“马捷捷”的运营模式是从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在莫桑比克当地组装形成整车下线,并以“马捷捷”这一自主品牌在非洲地区销售,从而形成对其它国外品牌独一无二的比较优势,如成本优势和订单资源等。
在朱建平眼中,非洲市场孕育着无限商机。“首先,非洲经济发展较快,对汽车的需求与日俱增;其次,鉴于莫桑比克有建造自主品牌汽车的需求,为企业在非洲的运营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三,国内汽车产能过剩的矛盾仍在积累,我们在非洲建厂,既缓解了产能过剩的问题,又扩大了汽车零部件的出口,”朱建平向记者表示,中国车企在走进非洲的同时,也帮助非洲发展了工业,分享了非洲经济可观的成长空间。
不仅是汽车制造业,在金融、电信、能源、家电、纺织、公路、高铁等多个领域,中非经贸合作正全面开花。
南南全球技术产权交易所是联合国唯一总部在上海的机构,在全球设有40余个工作站。据悉,南南全球技术交易所已与上海出口商品企业协会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中国同亚非拉地区的贸易往来,重点是自主高新技术产品与设备出口、船舶出口、农产品(000061,股吧)出口等领域。
美银美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陆挺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中非双方互补性较强,非洲有劳动力成本优势和丰富的能源,中国有较强的生产力和设备,加上中非经济均较快增长,因此中非经贸合作亮点纷呈、前景广阔。
解决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和造船等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头戏”之一。在上海出口商品企业协会会长冯郑州看来,除了在体内逐步化解,向外产能转移也是治理产能过剩的高招,非洲或为中国向外输出产能的主要承接地。“中方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同非洲的产业合作,增强非洲自我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中非产业的战略对接。”
分析人士同时也指出,中非经贸合作还应当注重反馈机制,中国企业需要把在非投资的部分收益反馈给当地,如对当地员工培训、提供就业机会、参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等。陆挺坦言,“中国企业在非洲投资需要把商业利益与当地人民的政治、经济、社会利益结合起来,这对中国和非洲都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