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居民家庭财富的主要体现,目前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超过40万亿元,最近3个月更是持续站在43万亿元关口之上。中国人民银行的最新数据显示,到8月份,我国居民储蓄余额已连续3个月突破43万亿元,位于历史最高位,成为全球储蓄率最高的国家。目前居民储蓄率已超过50%,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居民储蓄率雄居全球首位,这意味着中国普通老百姓的手中余钱越来越多了,也意味着国内金融机构有充足的信贷资金支持经济的发展。然而,欣喜的同时,不能不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它折射出普通老百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消费迷茫。毋庸置疑,中国人的投资渠道比较狭窄。买房子吧,限购政策接连面世,老百姓担心房价下降,得不偿失;存银行吧,存款利率低,与每年通胀相抵,几乎不赚钱,甚至赔本;买股票吧,眼下股市萎靡,股民财富严重缩水。
其次,高储蓄率也反映出国民有后顾之忧。从经济学理论讲,居民收入、经济增长与消费存在着辩证关系。经济的增长,能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从而也能刺激消费增长,进而反过来又会促进经济持续增长。但实际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远低于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消费倾向的下降又使得消费的增长速度低于收入增速,导致居民消费率不断下降。尽管近年来中央政府大力建设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水平和覆盖面比过去大大提高,但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花费仍让居民不堪重负,这也大大抑制了居民的消费热情。
再次,居民高储蓄率还成了扩大社会收入差距的重要推手。从储蓄对象来看,一般中低收入者倾向把钱存在银行,吃利息。随着货币贬值,中低收入者存款越多,财富贬值越多,从而造成中低收入阶层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能力越来越差,收入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导致社会两极分化,引发诸多社会矛盾。
好在政府已意识到这个问题,中共十八大报告郑重提出,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当然,各级政府还应在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减轻居民税负、增加就业岗位等方面给力。惟有多措并举,才能让居民手中的钱从“储蓄笼子”里跑出来,这无论是对国家扩大内需还是提高国民消费水平都是有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