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接待,少了;因公出国,少了;公车购置,也少了。
在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六条禁令”实施8个月后,我们身边正悄然发生着喜人的变化。近日,省人大常委会发布的一组数据令人眼前一亮:今年1至6月,全省和省级“三公经费”支出分别下降11.6%、12.7%,其中公务接待费支出分别下降22.3%、23.9%。
在过去的半年里,坚持勤俭节约,降低行政成本,“过紧日子”,正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
看,一份账单的变化
7月29日,一个普通的工作日。宁波北仑团区委在中午接待了一批来自山东潍坊的客人。简单的8菜1汤之后,团区委副书记吴盈盈掏出随身携带的公务卡结账。这次消费,共花费人民币628.5元。
在北仑,行政事业单位的每个工作人员都有一张这样的实名公务卡。招待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全部纳入结算范围,“现在,虚开发票、用培训费等名目转嫁招待费的现象大大减少。”用北仑区纪委副书记陆浩杰的话来说,现在全区的公务接待,“在阳光下运行”。
如今,只要轻点鼠标,就能对全区69个部门和500多名区管领导干部的“三公六费”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督。
今年1月1日起,北仑区在69个区属部门和500余名区管领导干部中,全面启动以公务接待、公车消费、出国境考察、赴市外考察和组织会议、组织培训等“三公六费”为核心的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实时电子监察系统,在全国范围率先搭建起“廉”情动态监控网络平台,从源头上有效预防和减少公务消费腐败现象。
“现在每个部门和每名区管领导干部的每笔公务消费,在监控平台上都有据可查,实现了消费程序化、支付电子化、管理信息化,好比给‘三公’消费戴上了‘紧箍圈’。”陆浩杰介绍,该平台包括“三公六费”电子监察、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电子档案和区直单位廉政建设电子档案三大子系统,并与财政公务卡报销系统紧密结合。
“如果不及时登录平台填报‘三公’消费报告表,详细报告‘六费’具体开支情况,财务报销系统将自动不予报销;如果半年公务接待消费总额超过全年预算总额的60%,预警系统也将自动启动。”陆浩杰告诉记者,通过预算执行、消费结构、年度对比等系统分析,该平台还将对大额消费、超预算等情况发挥警示作用,做到总量控制、进度控制和预警提醒,有效实现了对“三公”消费的实时动态监督监察。
“从今年1月区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电子监察系统运行以来,纪检监察部门通过对所有区属部门和区管领导干部的‘三公’消费行为进行业务搜索、预警纠错、统计分析等,并实时开展在线审核、动态监控和全程监管,极大提高了公务消费行为的规范性、真实性和透明度。”陆浩杰说。
据统计,今年1至6月,北仑区公务接待费用同比下降56.5%。
喜,一个顽疾的消弭
“一顿饭一头牛,屁股底下一栋楼,抱着金砖出国游……”
“三公经费”,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更是饱受百姓诟病的顽疾。而从最初的“零增长”,到今年来的“降下来”,大家对于这项支出削减的期待也越来越高。
记者近日从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获悉,今年1月至6月,全省和省级“三公经费”支出分别下降11.6%、12.7%,其中公务接待费支出分别下降22.3%、23.9%。接下来,进一步压缩一般性支出特别是“三公经费”支出,将是大势所趋。下半年省级党政机关的日常公用经费将压减5%,一般性项目支出将压减10%。
“对‘三公经费’,各级政府都在动真格!”纪检监察系统的一位干部告诉记者,前几年,由于缺乏行之有效的约束机制,“三公经费”时有攀升,甚至出现年均增长超20%的情况,而现在,各地都看不到这样的情况了。
在温岭,全市16个镇(街道)、71个一级部门预算单位及下属单位的2013年预算和“三公经费”,全部在网上或当地报纸上公开,首次实现全市总预算、部门预算、镇(街道)预算和“三公经费”全部公开。
在泰顺,在公车经费支付核算中,会计科目下,单列项最多的是“公务用车运行维护费”,具体到“车辆租用费”、“燃料费”、“维修费”、“过桥过路费”、“保险费”、“远程公务交通费”等10个单列项。这些账目明细将作为反映公款活动的原始材料保留下来,以备检查和调查。
而对百姓来说,最直观的感受来自生活——星级酒店生意淡了,甚至有会所关门了。
“办会所不同于一般餐厅,租金、装修都很烧钱,没有了公款消费,真的很难生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会所经营者说,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会所的生意就不如以前那么好,那时候中央屡次强调严管“三公经费”,到年底中央八项规定一出台,会所生意骤冷。今年春节,这家会所的生意就减了5成。
在陆浩杰看来,从源头上对“三公经费”的控制,不仅老百姓欢迎,也从某种程度上给干部减了压。“很多时候,领导干部也是进了惯例的怪圈,身不由己。现在有了统一规定,大家反倒一身轻松,有更多的精力和劲头干正事。”
盼,一项制度的完善
3年前,当温岭尝试公开“三公经费”,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学明的目标很明确,“这样能够控制政府部门的自由裁量权,也减少权力寻租。”
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相关部门开始尝试将自己的账本“晒”出来,建立公开、透明的长效机制,也成为大家共同的呼声。
“过去一些乡镇一把手手头留几千万,想给哪个部门都可以。有些部门一年的预算只执行了35%,肯定要考虑削减资金。”张学明认为,在一些部门的预算报告中,公布的内容含糊不清,只涉及几项数字和几行简单的说明,特别是涉及特定概念术语的内容,缺少相应的解释和附注,这导致公开的效果不佳,“公开只是手段,目的是政府的账本,让大家都看到。”
在台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薛少仙看来,“三公经费”的管理仍缺乏专业审计部门的审计核查,预算法也没有明确要求政府部门公布“三公经费”,导致人大对“三公经费”的监督无法充分开展,监督作用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我们应该探索建立‘三公经费’预算管控制度,把三公经费从现有的‘商品和服务支出’科目中剥离出来,单独设置‘类’级科目,这样,就便于人大审批和监督执行,有利于推动预算工作向规范、公开、透明的方向迈进。”
去年7月9日,国务院公布《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规定严控“三公经费”的规模和比例,并要求各级政府定期公布“三公经费”运行状况。“仅靠行政法规来约束还远远不够。”薛少仙建议对“三公经费”做出更为明晰的界定,并将接受监督和问责等内容写入预算法,逐步完善“三公经费”管理的规章体系和法律依据,确保“三公经费”管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有制度,更要有监督。“制定了规定,就应该严格兑现落实,避免出现‘热热闹闹一阵风’的现象,要形成长效机制。” 浙江大学中国地方政府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国权说,要把违反财政纪律、挥霍浪费国家资财的行为纳入问责范畴,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领导和人员的责任,“比如,只是单纯禁止公款吃喝,那么很快会衍生新的方式来代替,如请老板付钱。所以,遏制‘三公’消费实际上需要将公务活动回归到正常办公场所,改变所谓的酒桌上办公的陋习。”
专家观点
浙江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范柏乃:遏制“三公”消费需构建公众参与的长效化治理机制。在各级政府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三公”消费费用结算中心,实行“三公”消费与费用结算完全分离,并建立公务招待网站,接受全民监督,真正把三公“消费”关进制度的“笼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