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冬阳
当网购日益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当发快递、收快递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你的日程表,在收到快递欣喜的那一刻,你是否会想到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在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那就是快递包裹的污染问题。
绿色快递,一个崭新的理念,引发业界共鸣。
包裹污染亟待治理
电子商务发展所带来的网购市场活跃,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
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6年邮政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总量完成7397.2亿元,同比增长45.7%。全年邮政行业业务收入(不包括邮政储蓄银行直接营业收入)完成5379.2亿元,同比增长33.2%。其中,快递业占比首次突破七成,达到73.9%。
网购越火爆,电商越在频繁地“造节”。阿里巴巴集团披露的数据称,截至2016年11月12日零时,2016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交易额定格在1207.48亿元,无线交易额占比达到82%。在迈入“千亿时代”的同时,也刷新了单日全球零售的历史纪录。另外一项数据显示,2016年“双11”当天天猫累计物流订单量完成6.57亿件,创历史新高。而据国家邮政局的预测,2016年我国一共产生300亿个快递包裹,到2018年将达到500亿个。但是,很多人可能不会关注到这样一个问题,在快递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快递包装的污染也在逐渐显现。
为了防止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破损,商家通常会将快递包裹包得十分严实。但是,却不得不面对选择环保可降解的包装、物料价格较高的问题。为此,很多商家通常都会采用塑料类非降解材料,把物品里外三层包得密不透风。数据显示,按照平均每单快件使用1米长的胶带计算,2015年全国快递业所使用的胶带总长度为169.85亿米,可以绕赤道425圈。按照业内人士的说法,部分胶带主要材质是聚氯乙烯,需要经过近百年才能降解。数量巨大的快递包装废弃物不仅耗费大量原材料,而且造成环境污染。
北京印刷学院青岛研究院副院长朱磊表示,中国包装垃圾的总体回收率小于20%,包装物包括金属、玻璃、纸和塑料等,其中纸盒只有不到一半被回收。而快递包装中的填充物、胶带等塑料成分,其回收率接近为零。
政策助力“绿色快递”
问题在前,重任在肩,发展绿色快递,不仅获得业界的支持,也迎来了政策春风的助力。
2016年8月,国家邮政局出台《推进快递业绿色包装工作实施方案》,提出到2020年,基本淘汰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包装物料,基本建成社会化的快件包装物回收体系。“绿色邮政”也成为2016年国家邮政局十大重点工作。
从实施效果看,我国目前已在快递行业大范围推广电子运单,较之前的五联纸质运单,电子运单大大减少了纸张用量,每年可为快递企业节省支出50亿元。在绿色包装方面,一些快递企业在寄递时也开始采用可降解纸箱和可循环塑料箱,在中转时采用可循环使用帆布袋,并推出了纸箱回收计划。据顺丰速运相关负责人介绍,顺丰速运2016年聚乙烯(PE)类材料减少消耗2793吨,聚丙烯(PP)类材料减少843吨、原纸减少消耗2539吨。
除去推进绿色包装外,实施方案中也明确要求:将通过增加培训力度、规范操作流程,避免不必要的过度包装,这是从提高快递业的整体技术水平方面做出的有益尝试。
为倡导绿色消费新观念,近日由国家邮政局联合团中央共同发起的“绿色快递进高校”活动在全国六所高校同时启动。活动倡导:对非环保和有毒有害的快递包材说“不”,优先使用无毒无害、可降解、可循环的网购商品和快递包装;坚持理性消费、提倡减量生活,自觉选择适度包装,拒绝为过度包装买单。
行业标准有待强化
分析人士称,发展绿色快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消费者、电商、快递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首先一点便是完善相关法规。据了解,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早已建立了相关法律制度。如德国1991年、1997年先后出台包装废弃物管理办法和包装回收再生利用法,强化对快递“绿色化”监管。而我国虽然倡导绿色发展理念,也出台了相关政策,但方案及现有行业标准缺乏强制性,难以对各市场主体形成有效约束。
有业内人士建议,目前很多电商使用的快递包装材料都是自己定制的,缺乏行业标准。因此,亟需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快递行业的运输包装环保标准,及包装中使用非降解材料的数量标准等。此外,还可通过税收杠杆调节快递包装的市场行为,提高不可降解材料的成本,促使商家慎用包装材料,或循环利用等。而政府更需从全局引导,完善规则和制度,必要时给积极使用环保材料的企业给予补贴支持。
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发展绿色快递,同样离不开先进技术的助力,包括研发新型的绿色包装材料,以及包装材料的回收再利用等。2016年,在由菜鸟网络主办的全球智慧物流峰会上,一款名为“一撕得”的纸箱吸引众人围观。这款箱子自带波浪形可降解双面胶,无需外在胶带,且通过特别的“拉链”设计能一撕就开。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该产品不使用胶带,不仅可以减少污染,还能提升包装效率,发货速度可以提升50%以上。2016年6月,菜鸟网络联合国内外32家知名物流企业结成了绿色联盟,启动了“绿动计划”,推动物流业向低排放、无污染、可循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