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北翼”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前海后河”的独特区位优势,直通钱塘江,前有浙北唯一的出海口和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嘉兴港,后有嘉兴内河港、湖州港、杭州港等内河港口,背靠浙北高等级内河航道网,与京杭大运河以及太湖、长江水系贯通,直接腹地杭嘉湖外向型经济发达地区,资源及市场两头在外,腹地货源充足,具有发展海河联运的先天优势,是全国少有的最具发展海河联运潜力的地区之一。
正是具备海河联运的天然优势,“十二五”期间,嘉兴以“内畅通,外通海,海河并举”为目标,进一步加快航道建设,推进三级航道的普及,同时开拓内河港口,实现航运转型升级……嘉兴内河航道推进的步伐已走在浙江省前列,经验值得挖掘。
内在需求促进投资加速
“这几年内河水运投资加速,内在需求是重要因素。”嘉兴市港航建设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徐明华认为,近些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企业盈利能力在下降,物流成为企业挖掘利润的重要环节。货物运输组织结构中,水运的需求也凸显出来。嘉兴港航系统明显感觉到航道不提升,已经适应不了市场的变化。另外,内河码头的经营人员对码头也有统筹的需求,船舶运力、码头吨位的发展都需要航道进行等级提升。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京杭大运河沿线、长江中上游紧密衔接,对航道提升都提出了较大需求,三级航道的建设成为了目前内河水运最基本的需求。“这几年,国家层面、省市县对水运的认识程度也大幅提高,地方对港航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也不断加大。”徐明华称。以杭平申线航道改造工程为例,总投资65亿元,因为工可编制较早,实际到开工时,征迁标准增加了很多。该项目除了国家省级补助外,地方配套也非常大,地方将近配了22亿元,完工时估计地方配套要超过30亿元。
航道建设是公益项目,财政预算安排投入之大前所未有。嘉兴市委市政府、各区县(市)在“十三五”的规划中都也着重提到了内河航运。另外比如海宁尖山码头投资1.9亿元,海宁交投作为业主来实施。政府投资内河码头,这在一个县级市也是很少见的。
内河水运转型升级步伐加快
需求在进一步提升,嘉兴港航部门也明显感觉到,内河港口随着运力结构和物流需求的变化,以前一些岸线已经不适应如今乃至未来的需求了。记者了解到,自2012年开始,嘉兴启动内河港各港区的规划调整工作,对6个内河港口规划布局进行细化调整,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嘉兴内河港口岸线资源,整合、规范、提升嘉兴内河码头等级,在浙江省是首次尝试,也是港口转型升级的一项举措。
去年年底,海盐内河和海宁港区的规划调整方案报告已通过交通运输部组织的审查,另外4个港区的规划调整方案报告已上报交通运输部审查。调整完成后,将不允许在规划范围内乱设码头,对内河港口码头的集约化和规范化大有好处,设施的提升对水环境整治也相当有利。
此外,嘉兴在推进三级航道建设改造中,以标准化养护解决了又快又好提高通航能力的问题,这是“十二五”期间又一个很好的经验。通过连续5年的投入,乍嘉苏线航道(杭申线至乍浦港区段)80%已达到三级航道标准,杭申线杨树浜至展丰段已全部达标。通过标准化养护结合航政管理,其他部门的设施也基本达到港航部门航道等级规划的要求。
去年3月,浙江省航道标准化养护工作现场会在嘉兴召开,嘉兴内河水运养建结合的方法也得到一致肯定。专家们认为乍嘉苏线航道通过标准化养护模式,直接从五级航道提升为三级航道,投资省、占地少、见效快,可有效破解当前环境下航道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可借鉴,可复制。
海河联运助力经济发展
随着土地资源要素的进一步紧缺,内河水运推进的困难也在进一步加大。如嘉兴土地资源本来就有限,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杭平申线自启动就提出了内河资源集约型航道建设的目标,将面宽由70米减小到60米。这一次,湖嘉申线和京杭大运河建设重叠的一段,嘉兴市也结合杭平申线的经验,将面宽90米调整至80米,减少投资数和土地指标。
“嘉兴市注重新工艺新材料,以及信息化建设,也对提高施工效率,提高航运通行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徐明华称,U型板桩在杭平申线上应用,不仅施工效率高,且不占用土地资源、不破坏两岸建筑物和绿化,较好地贯彻了资源节约型和绿色交通理念。同时,嘉兴市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航道建设和运营全寿命周期。这些项目建设将对浙江省海河联运的发展、内河航道建设实现资源节约、集约与最大化利用提供宝贵经验。
另外,“十一五”前,航道规划建设较少地考虑周边产业,“十二五”开始有明显改观。据了解,除了以航道、港口推进产业发展,如今在对外招商时把规划码头、岸线通过一个项目推出去。如海盐何家桥南方水泥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招商进来的。同时,结合生态建设,很多地方政府特别针对杭平申线航道项目另行立项,将绿化带增宽至12至15米,并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围绕航道周边的经济、社会、生态建设,再做进一步规划。“未来,形成海河与腹地互促共进、协调发展新格局也将是内河发展永恒的命题。”市港航局相关负责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