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明 王玉峰
-32℃、-35℃、-37℃、-40℃、-45℃、-47.5℃……近日,内蒙古呼伦贝尔额尔古纳市气象预报每天都在更新着最低气温的数值。
一
进入2016年,西伯利亚冷空气不断跨越蒙古国地域和大兴安岭,在吹散华北雾霾的同时,也给我国带来了几十年难遇的大降温。1月22日,内蒙古根河市更是把今年以来我国最低气温的记录定格在-49.1℃。而此时,距离根河市200公里的内蒙古检验检疫局辖区最北口岸——室韦口岸温度也达到了-49℃。
“内蒙古的冬季,白天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户外工作是常态,冻伤,每个人都体验过,活还是照样干。”在内蒙古黑山头口岸,两个刚刚查验完过境车辆的检验检疫人员对笔者说。
他们身上的棉袄冻得僵硬,面部被呼出的哈气凝出一片白霜。在办公室,当国门卫士们摘下皮帽子时,好似摘下热笼屉的盖子,头上的热气拼命往上窜,笔者注意到,每个人的皮帽子里都加戴了一个毛线帽子,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御寒保暖,可是在户外,就算裹在厚厚的棉帽、棉衣、棉鞋中,也是撑不了多久的。冬季爬车查验是最危险的,在零下二三十摄氏度的气温下,出入境的大货车车皮被一层薄薄的冰霜包裹着,非常滑,查验时爬上爬下,稍不小心就会受伤。
1月20日,内蒙古额尔古纳黑山头口岸气温降至-47.5℃。由于极低气温形成冻雾,当地能见度不足500米。多数过境运送矿产品车辆因超过低温极限,油管爆裂、转向失灵等故障频发,安全生产存在重大隐患,当地外贸企业提出申请,经检验检疫部门研究决定,矿产品进口全面停止。
不断刷新的低温记录,是对口岸一线检验检疫人员的严酷考验。口岸一线的检验检疫人员顶着刺骨风寒,坚守在口岸一线,保障出入境货物及人员的安全。
二
满洲里口岸,一车将要出口俄罗斯的果蔬在这里受理报检,检验检疫人员需要上车查验,而此时口岸检测温度已达到-40℃。“即使穿再厚,也就是延缓一下被冻透的时间。”准备之余,工作人员对笔者说。上车也就5分钟左右,笔者已经冻得说不清话,相机也在此时“抛锚”,快门更是按不动了……
早早撤回房间的笔者等了近1个多小时,第一组查验人员才回来,而第二组早已蓄势待发。刚刚回来的查验员们满脸被冰霜覆盖,进入休息室脱去查验服,衣服不用挂起来,自己就“立”在了那里。就这样一组换二组、二组换三组,你来我往,争分夺秒……
“零下37摄氏度,跟其他兄弟口岸比起来,我们算好天气了。”二连浩特检验检疫局负责人打趣道。1月22日,18辆车、29445张蒙古国马原皮从二连浩特口岸入境,这是时隔两年后,蒙古国首次恢复对我国出口。
蒙古国是疫情疫病高发区,查验任务不能有丝毫懈怠。“虽然18辆装载有马原皮的车辆都已经报检,但在这样的天气里只能缓慢行进,预计今天能查验3辆至4辆就很不错了。”现场查验人员在休息时,介绍了恶劣气候对现场检验检疫工作的影响。
三
在满洲里、额布都格、室韦、黑山头、阿日哈沙特、珠恩嘎达布其等多个口岸,都连续多日出现-40℃的极寒天气情况下,内蒙古局对恶劣气候环境早有准备和安排:各单位在财力、物力、人力方面对口岸现场予以充足保障,确保检验检疫人员安全;加强口岸现场人员和岗位配置,优化检验检疫流程,提高对进出境货物和旅客行李物品的检查效率,避免出入境人员和货物在口岸等待通关的时间过长;对出口果蔬等易冻商品实施随到随检、预约监装等办法,缩短滞留和仓储时间,避免企业损失;结合口岸通关监管实际,对现场货主和出入境人员给予照顾和帮助。一项项措施提前布置,落实到位……
1月20日,内蒙古检验检疫工作会议召开。与会代表就创新开展工作,怎样落实质检总局工作会议精神,“十三五”规划起好步,维护祖国北疆生态和稳定安全,推动内蒙古检验检疫事业上新台阶,建设沿边强局等问题展开讨论的同时,针对当下遭遇极寒气候的紧要关头,如何加强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如何把关守国门进行了细致部署。
据调查统计,今年入冬以来,内蒙古16个对外开放口岸有15个一直处在-20℃左右的工作环境中,其中有9个口岸全天超过-25℃,可谓滴水成冰。
在策克和甘其毛都口岸,由重型卡车组成的车队每天不间断地穿梭于中蒙边境,将高品质煤炭和铜精粉运回国内;在二连浩特口岸,运往蒙古国的生活用品整装待发;在珠恩嘎达布其口岸,我国沿边牧民牲畜急需饲草整车入境;在额布都格口岸,大庆油田海外开采迎来原油回运高峰;在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往返不断的16个中欧班列满载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果实”,架起中欧友谊和共同发展的桥梁……
严寒下的坚守,履职中的尽责,风雪里的奉献,寒潮下的向往……这是内蒙古检验检疫人的忠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