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方政府都在致力于云计算、电子口岸、信息共享平台等大数据共享平台建设,如何有效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借台唱戏”完善检验检疫电子闸口建设,搭建检验检疫监管系统,强化检验检疫对进出口货物的的监管值得我们深思。
为何“借”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保持快速增长,以往的监管方式已经不能与今天的业务类型、业务量相匹配。日益增长的业务量与检验检疫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日渐突出,造成工作效率低、信息传递不畅、资源浪费等问题。
通过对内河口岸、湖南、江西、南京等地内河口岸的调研,我们发现大部分内河检验检疫机构在信息化监管平台和检验检疫电子卡口的建设方面还不完善,甚至刚刚起步。多地沿海检验检疫局依托地方的信息共享共用平台建立起自己的检验检疫监管系统,实现了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督管理。但这些检验检疫监管系统各有特点,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模式与管理手段。同时,也有很多检验检疫机构还存在因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不完善,导致对进出境货物数据掌控不全面、监管存在缺失和盲点的情况。
如何“借”
其实,依托地方电子口岸完善检验检疫闸口,是有着深厚的政策基础的。
自2010年起,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先后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进出口监管提高口岸工作效率合作备忘录》《关于共同推进电子口岸建设的通知》《交通运输部、质检总局关于开展交通质检信息共享共用窗口建设和电子闸口推广示范项目的通知》等通知,各地检验检疫机构也积极与地方交通运输部门进行合作并签署地方性的合作备忘录。一系列通知、备忘录的发布为各地检验检疫机构打造检验检疫信息化监管平台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在技术支撑方面,也不存在太多问题。随着海港版、内河版进境货物快速查验系统的推广应用,检验检疫机构将在各个口岸陆续完成检验检疫电子监管系统的建设。同时随着各地EDI数据交换平台的建立,将实现检验检疫与海事、海关、港务等部门的进出境交通工具、出入境舱单、运单信息、监管信息等数据的交换和共享。监管系统的开发应用为打造内河检验检疫信息化监管平台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重庆检验检疫局通过与重庆航运交易所电子数据交换(EDI)系统合作,建成长江内河首个检验检疫电子卡口。通过多个系统对接构建了出入境货物全监管、全覆盖的检验检疫监管体系,实现了入境货物、集装箱报检、查验监管、放行全过程电子化监管。
怎样“借”
检验检疫信息化监管平台是由检验检疫监管平台、信息交换平台、港口作业系统组成的综合性信息化监管平台。该平台依托CIQ2000系统、集中审单系统、检验检疫监管系统和卫生除害系统等检验检疫核心操作系统,充分利用口岸电子舱单信息、港区作业信息等物流信息,形成了“监管系统+信息交换平台+港口作业系统”的检验检疫监管模式,有力地促进检验检疫业务电子化的全面提升,也为口岸物流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解决了与海关信息源不对称、与企业信息不对接的问题。
首先,实现全过程电子化,检验检疫监管工作更加有效。在出入境全申报方面,通过检验检疫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进出口各类型货物数据全申报和物流全监管功能。通过自动对比企业的报检数据与EDI到港舱单信息,对到港的集装箱未在规定时间报检的情况预警提示,监控到港入境货物、集装箱是否全部申报,杜绝逃漏检。
其次,运用电子指令移箱,规范了查验流程。查验人员将需进行查验的货物集装箱通过电子指令发送到港口集装箱作业系统,实现调箱作业。电子查验指令可以有效降低人力成本,提高信息的传递速度,同时使检验检疫查验工作更加规范。
最后,通过电子指令放行,形成了检验检疫卡口。所有经检验检疫查验部门确认合格的出入境货物、集装箱放行指令自动通过EDI系统发送到港口集装箱作业系统,港口须得到检验检疫与海关的双放行信息才能进行提箱放行作业。
为进一步提升检验检疫口岸执法能力,强化检验检疫监管,迫切需要检验检疫机构开发运用检验检疫信息化监管平台,实现对进出境货物、集装箱的全监管、全覆盖,进而在报检、查验、放行等各个环节规范检验检疫操作,有效提升检验检疫监管水平,建立起完善的检验检疫监管体系。
“监管系统+信息交换平台+港口作业系统”的工作模式具有普遍借鉴意义,具有先导性、创新性、示范性,将为打造检验检疫信息化监管平台提供有益经验。借助“EDI平台”和“寸滩港集装箱作业系统”等信息交换平台唱检验检疫监管的大戏,有望唱出检验检疫监管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