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蔡铭耿
日前,中央综治办、公安部、工信部等15部门决定,从22日起到2016年3月底,要求“落实寄运物品先验视后封箱、寄递物流活动实名登记、邮件快件X光机安检制度”。国家邮政总局随后表示,快递实名制登记将于11月1日正式开始。日前,记者在椒江找了几家快递公司进行体验,发现包裹未拆封验视,也没要求出示身份证,记者用网名“孤独求败”成功寄件。(10月28日《台州晚报》第7版)
随着网络购物的兴起和交通运输的日益便利,我国的快递业务呈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快递业务量达到140亿件,跃居世界第一。但与此同时,快递在收寄和验视环节存在的安全“漏洞”也逐渐暴露,给类似“毒快递”、“爆炸快递”等事件提供了随时引爆的可能。比如去年发生在山东潍坊的“夺命毒快递”事件,导致8人中毒、1人身亡,再比如上个月底发生在广西柳城的17起包裹爆炸事件,导致7人死亡。接二连三、触目惊心的快递悲剧也加速了快递实名制的推而广之。
尽管如此,快递实名制从讨论到推出还是始终饱受争议。公众争议的焦点集中于时机是否恰当、是否真正切中要害。时机的恰当取决于三方面因素。一则监管是否能及时跟上,除了事后严惩追责,事前是否有常态化的监管机制。二则快递公司的执行力有几分,技术层面而言,对二代身份证的甄别需要购入相关检测仪器,这就意味着运营成本的增加;法律层面来看,依照现行法律,快递员属于非执法人员,无权要求验视他人身份证,一旦客户不配合,如若坚持就意味着失去一单生意,作为薄利经营的快递公司,这些潜在的利益冲突都会增加他们摇摆不定的可能。三则客户能否坦然接受习惯改变。之所以不愿实名,绝大多数是担心信息泄露。现实中就曾发生过快递企业员工泄露客户信息事件。据10月24日的中国之声报道,由我国主流快递企业“三通一达”共同投资成立的“蜂网投资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快递失信管理平台”,从今年6月9日正式上线至10月20日,该平台已经录入有偷窃行为和泄漏买卖客户信息行为的快递员近一万名。正是以上诸多因素,让快递实名制在落地之初就遭受冷遇,记者现场“抽查”的结果更是不出所料。
如何让快递实名制“叫好又叫座”,对症下药是关键。作为政府部门,一方面要完善制度设计,从事前预防入手,加强快递实名制抽查,完善惩罚措施,倒逼企业有法必依、严格自律;另一方面要完善个人信息保护机制,建立相应的个人信息保护配套机制,加大对信息泄露行为的惩处力度,消除民众对实名制政策的后顾之忧。对于快递企业而言,既要逐利,更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提高从业人员准入门槛,强化培训力度,严格内部管理制度,切实保护客户信息安全。此外,消费者也应遵纪守法,建立共识,积极配合快递员履行实名制程序。
总之,快递实名制作为一项公共政策,不仅涉及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还关系到快递公司的操作规范、成本控制,以及消费者的信息保护、个人权益,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用多管齐下、共同治理的方式去推动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