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运行重要的先行部门。面对上半年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全省客货运量总体稳步增长,反映了我省经济的运行活力——
合肥东港码头是南淝河上最大的件杂货码头之一,年吞吐能力达到200万吨。7月初,记者来到这座码头时,这里一片繁忙,码头的货场停满了载货汽车。运营这座码头的合肥通达航运公司负责人称,今年以来,码头的运量总体保持平稳,同比增长20%左右,但船东普遍反映接到的船运订单较去年已经明显有所减少,目前,全年货运量很难有大的增长。
客货运量的变动是反映经济走势的重要风向标。根据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全省主要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14.7亿吨,增长15.5%,完成货物周转量4591.4亿吨公里,增长14.1%,总体反映出全省经济的活跃程度对货物运量形成较为有力的支撑,但货运量和货运周转量的同比增幅,比去年同期分别回落0.8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显示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扩张步伐的总体放缓。
增长仍有潜力
根据省地方海事局提供的统计数据,上半年,全省共完成水路货运量20084万吨,同比增长15.64%,完成货物周转量7602329万吨公里,同比增长15.63%。在货物各主要货种中,金属矿、石油和天然气及制品、钢铁、矿建材料等同比均有明显下降,而这些货种也是在经济下行背景下需求明显放缓的货种。根据该局的预测,下半年,这些货种的运量下滑势头仍难扭转,受此影响,我省长江各港口的吞吐量将难现前两年的快速增长势头。
另一大拖累全省港口货运量表现的因素是出口增幅的总体放缓,上半年,全省共完成港口吞吐量17154.23万吨,同比下降1.69%,其中,出口10836.51万吨,同比下降1.61%,成为“打压”港口货运量表现的主要力量。
与水运相比,铁路运量更是增长乏力。上半年,铁路货运量仅为0.6亿吨,同比微增0.9%,货物运输周转量则连续下滑。作为煤炭等大宗货运的首选运输方式,铁路货运的“温吞水”状态更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
值得关注的是民航的客运货量表现,全省民航机场完成旅客运输282.9万人,增长16.9%,增幅居华东地区第1位。民航完成货运量2亿吨,同比增长1.1%,但这一增幅比去年同期高出20.2个百分点。这种增长态势,与民航方面积极加大运力投放,开辟新航线密切相关,上半年,合肥机场共增加了3架飞机并进行了航线调整。
这也显示出,全省的客货运量并不能完全反映运输需求,全省货运量总体仍有较大增长空间。
今年上半年,我省沿江六港(安庆、池州、铜陵、芜湖、马鞍山、合肥)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230081标箱,同比增长34.55%,但是,由于我省公水联运、铁水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仍不健全,一大部分货运量外流周边省份,也直接约束了省内货运量的进一步增长。芜湖港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合肥前往该港中转的集装箱不足该港总集装箱运量的20%,这与合肥作为省内的主要的集装箱生成地的地位极不相称。
有“脱节”之忧
据合肥市地方海事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合裕航道在合肥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中盐、马钢、熔安动力等一批大企业均分布于合裕航线周边,看中的正是水运运量大、低成本的优势。正是因为看到水运的这种独特支撑作用,合肥市正在酝酿从兆西河打通该市的第二条通江航道,更好地服务于庐南重化工基地等重大项目建设。
从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来看,我省的综合运输体系建设与经济发展需求存在脱节之处。省统计局相关报告分析,我省是全国运输方式发展不均衡的省份之一。无论客运还是货运,公路都处于绝对优势,上半年全社会客运量中,公路、铁路分别占96.8%、3.1%;水运、航空合计仅占0.2%,其中,在货运量中,公路占82.1%,比重比去年还提高0.8个百分点。虽然公路运输具有灵活、迅速、方便,可以实现“门到门”运输的特点,但公路运量小、成本高,并不适合大宗商品的运输。目前全省公路运输的形势是收入增加,但成本较大幅度上升,利润空间在缩小,束缚了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也使得构建综合运输体系的内在动力不足,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需要进一步得到强化。
以马鞍山为例,该市在行政区划调整后,加快了郑蒲港建设步伐,并提出要打造江海联运的枢纽中心,这一定位既是基于该港的独特地位提出,更主要是满足该市装备制造业等重型制造业对于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需求以及重型装备产品的外运需求。
因此,就我省正在加速推进的工业化进程而言,综合协调发展多种运输方式,充分发挥水路运输运能大、运价低的优势以及铁路运输在中长距离和大宗货物运输中的地位,尽快拉长现有运输体系中的“短板”已经是当务之急。
硬件待突破
开港不到2年的合肥港国际集装箱码头既体现了重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于货运需求的拉动作用,也很快体会到硬件水平对于航运发展的束缚作用。由于一期项目对于合肥地区集装箱生成能力的估计不足,其7万标箱的年吞吐能力在1年多以后已经饱和,目前正在加快启动二期建设,二期的吞吐能力按照40万标箱设计,旨在更好地适应合肥及周边地区的航运潜在需求。
构建有序衔接、高效运转的综合运输体系,必须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前提。据统计,今年上半年我省共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15亿元,增长24.8%,尽管投资增幅居中部前列,但投资总量仅居全国第19位,居中部地区第5位。目前,全省高速公路、一级公路通车里程和新项目建设投资总额均居中部后列。水运方面,尽管“十一五”期间,我省水运投资增长居全国前列,但目前水运投资也有放缓迹象,上半年,我省水运建设投资14.0亿元,增长17.5%,而河南、江西、湖南分别增长了10.7倍、3.6倍和1.5倍,显示出中部各省在构建铁水联运、公水联运、水水联运的综合运输体系的竞相突破之势。
基于此,我省已经计划进一步追加交通建设领域的投资规模,将“十二五”期间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水运建设的投资由规划的1600亿元上调到2000亿元,力争完成2500亿元,将水运投资由200亿元增加到300亿元,旨在通过新一轮交通建设热潮,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体系,从而加速构建起各种运输方式协调发展、更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运输体系。(胡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