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全国许多地方遭受到暴雨等恶劣天气的侵袭。暴雨所到之处,许多城市交通运输几乎陷入瘫痪。极端恶劣天气,暴露出城市交通基础设施的问题和城市应急管理能力的不足,也使城市交通和物流应急体系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完善城市应急交通和物流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观点一
特大暴雨击中城市应急管理“软肋”
□张成利
北京“7·21”特大暴雨,除了暴露出排水系统等城市“硬件”方面的问题外,管理僵化、应急处置不力等“软件”建设上的缺陷,也遭到市民和网友的诟病。暴雨过后,7月23日,新华社的报道中称:“作为一个现代化大都市,北京一次降雨,37人死亡,城市多个区域交通陷入瘫痪,暴露出城市应急管理能力、防汛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
灾害是检验城市安全的评估师。北京特大暴雨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城市应急管理上存在的诸多问题。一是暴雨预警传播途径单一,预警不能深入人心;二是大型活动没有临时取消;三是暴雨中公交、地铁的运营能力明显不够;四是长安街、二环路等城区主干道及京港澳高速没有及时限行或关闭,大雨滂沱,首都机场高速收费如故,使交通更加拥堵;五是报警电话不畅通;六是机场和航空公司在有预判的前提下没有通知乘客,也没有动用公共交通工具运载疏散旅客,电视等媒体也没有做出相应的反应。另外,还有网友批评政府组织救援不力,信息不够透明公开。
预警系统没有有效发挥作用,是造成灾害的原因之一。大雨将至前,北京气象部门将雨情的预警指数升级为橙色预警时,大多数市民并不知道什么是橙色预警,民众对极端天气危险性的认识和预估明显与政府脱节。橙色预警为最高级别的预警,可当此时,北京国安的足球比赛依然在进行,大量的市民依然在四处活动。北京民众对暴雨破坏力的认识明显不足。
在电影或电视剧中,每当防空警报响起,人们便争先恐后地拥向“防空洞”,以规避被炸的风险。这就是一种风险意识,生活于现代大都市的市民在接到暴雨、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预报或预警时,也应做出类似的积极反应。一方面,应该强化防灾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开展防灾演练;另一方面,政府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采取硬性措施去落实,以保障人的安全。
紧急应对不力、管理僵化,是灾害发生的重要原因。暴雨发生后,城市管理者应该充分考虑到交通瘫痪的可能性,及时启动紧急应对系统,有效调度城市公交、大巴和轨道交通系统,方便路上的市民尽早抵达目的地;相关路段的收费站也应有一套针对极端天气的应急预案。北京暴雨当日,当北京市市民自发组织车队疏散首都机场的滞留人群时,机场高速公路收费站依然兢兢业业对爱心车队收费,导致暴雨中车队排起长龙,水没车轮。不仅如此,在机场也没有广播等手段来协助疏导滞留人群。这些都是管理僵化的表现,暴露了预警不到位和应急措施缺乏灵活性。
北京特大暴雨,击中了城市应急管理的“软肋”。网友们“首都看海”的调侃,是一种无奈,更是一种期盼——期盼成熟的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和及时有效的应急救援。随着汽车社会的到来,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如何解决隐患,如何保证交通畅通,以最大限度的减少损失,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一个严峻而亟待解决的课题。北京如此,其他城市也是。(河北省保定市)
观点二
城市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很紧急”
□王旭东
从北京和天津等地的特大暴雨,再到“海葵”台风带来的暴雨,都给城市交通运输带来相当大的危害,不仅让一部分正在暴雨中行驶的物流车辆受阻甚至被淹,而且使部分地区物流陷入断链。
暴雨暴露出问题,暴雨却“冲”不走问题。就目前来讲,我国城市交通运输的应急体系还比较脆弱,尤其是应急物流体系更显“单薄”。有业内人士表示,国家应急物流体系是有的,但应急物流是涉及到方方面面,单纯依靠物流企业或其他单一的部门是无法进行的。应急物流还需要调集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如航空、铁路、公路、通讯、抢险队等,才能发挥应急物流的重要作用。
在极端天气、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的情况下,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显得“很迫切”、“很紧急”。无论是从企业自身利益出发,还是从履行社会责任角度,运输物流企业都要成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不仅要“出力”,更要“献策”。“经历风雨见彩虹”,物流企业最有发言权。把自己经历过的、预见到的,及时梳理、充分表达。当然,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要“急”中生智,要凝聚大智慧,摒弃部门利益、行业利益,以维护公众的大利益。
智慧给力,形成共识。有专家认为,加快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应遵循这样一个基本思路:应急物流体系建设要以应急物资保障目标为核心,系统组织符合应急物流特点的物资采购、运输、储备、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分拨、配送、回收以及信息处理等各项活动。建立健全应急物资供应体系、应急物流运作体系、应急物流组织体系、应急物流基础性支撑体系、应急物流法律法规政策体系。还有专家表示,成立应急物流指挥中心,可以通过网络连接,根据灾情,灵活抽调各加盟物流中心组成一个保障体系,从而有序地降低暴雨及其他灾害所带来的交通不畅等影响。
暴雨等恶劣天气“淋湿”了现有的应急物流体系,亟待拿出来“晒一晒”,让公众的智慧“蒸发掉”其中的水分,用公众的智慧来重构更健全完善的、更科学合理的体系。天有不测风云,我有应急体系。惟如此,才不至于暴雨来临时手忙脚乱,才能做到临危不乱。(安徽省合肥市)
观点三
运输物流企业应做好应急预案
□黄齐超
北京“7·21”特大暴雨,冲刷出我国城市交通建设的诸多弊端,有待我们进一步地去完善。当然,完善城市排水体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过程。再者,不单单有恶劣的天气对物流造成影响,还有其他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影响着物流的效率。因此,运输物流企业提高应急能力,先做到未雨绸缪、独善其身,很有必要。
自然灾害下,更加彰显出物流企业的社会责任。当然,如果企业以外界“不可抵抗的因素”为由,降低物流效率,或者停止物流运输,客户也难追责。但是,这样做不但有损物流企业的声誉,况且有时物流肩负的责任不仅仅是私人的商品也是急救物资。因此,物流企业还是应当增强社会责任感,尽可能地完成物流任务。所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只有平时建立完善的应急物流体系和充足的运力保障,才能保证非常时期的优异表现。在笔者看来,物流企业应从三个方面提高应急能力。
首先,构建信息的收集管理发布平台。信息流无疑是应急物流和救灾援助的一个瓶颈。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现代化的物流就要讲究“物流未动,信息先明”,特别是在类似的大雾、暴雨、冰雹、地震等恶劣天气下,大到先探明各地的天气状况,每条所经高速、国道、省道的损坏程度,小到所经城市的每条街道的状况,每一项工作都应做得细腻。比如这次北京暴雨,在这样的恶劣条件下,如果物流企业能掌握好详细境况,无疑会提高物流效率,而且也有助于物流第一线的工作人员完成物流任务的自信心。当然,在信息发布和传递方面,政府也应当致力于建立应急物流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
其次,各类各样的应急救生设备要完善。恶劣天气或者发生火灾等的情况下,如何确保客户的商品不受损失或减少损失,这也是物流企业一个不应忽视的话题。做好这个工作,物流企业要从仓库储存和配送环节入手。以北京“7·21”暴雨为例,恐怕诸多的物流企业做得不够周全。而且,在货物配送环节,运输车辆上也要配齐各种应急的救生设备,降低配送人员的危险。
最后,物流应急人员的培养。在物流人才方面,专业的应急物流人员更是缺乏。无论是“5·12”特大地震,还是北京“7·21”暴雨,都将这个问题暴露无遗。许多物流企业的管理人员素质低,没有专业的救急知识和素质,导致物流效率低下,组织困难,应急物流通道不畅,物资管理手段落后,缺乏专业物流管理知识与经验,给物流企业的效率提升和应急水平的提高带来了为人障碍。因此,物流企业要注重物流应急人员的培养,使他们在紧急情况下,能科学而理智地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