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商务部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回应了国内外媒体高度关切的9个热点敏感问题。实录如下:
1、据中国海关总署公布,2015年12月内地对香港出口额为460亿美元,而香港公布的数据是237亿美元。有分析称这反映了以套利为目的的虚假贸易上升。商务部对此有何看法?
答:我们已经注意到这个统计差异。2015年12月两地贸易数据出现较大差异,主要有三个客观因素:
一是两地统计口径不同,内地出口数据长期高于香港进口数据。内地与香港一直存在贸易统计差异。十几年来,内地统计的出口额都高于香港统计的进口额,差额最高时达到过250亿美元。造成统计差异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内地出口至香港的转运货物,主要包括集成电路、手机、平板电脑等产品,在内地生产后先出口至香港分拨中心,再转运全球;而港方将其视为转运业务,不纳入进口统计。再比如,对原产于日本、韩国、台湾等经内地组配后出口香港的货物,港方按照原产地规则,不将其纳入自内地进口统计,而纳入自他国(地区)进口。
二是两地汇率折算率不同,采用美元统计数据会产生一定差额。两地贸易多以人民币和港币作为结算货币,在折算成美元时,两地使用的汇率折算率不同。内地以外汇局前一个月底发布的《统计用各种外币对美元折算率表》折算,香港以当月平均汇率折算。去年12月以来,在岸和离岸人民币汇率的价差进一步扩大。当本月汇率发生较大波动时,两地美元统计数据就会产生一定差异。
三是季节性集中出口,推高了内地对港出口增长。通过对比往年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每年年底内地对港进出口都会出现较高翘尾因素,两地统计差额会高于平常月份。主要原因是不少企业年前集中出口、抢出口,以避免受春节后开工迟滞影响。2015年12月,我不仅对香港出口较快增长,对欧盟、印度、韩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多个贸易伙伴出口都在增加。
因此,2015年12月的贸易数据从总体上看上是基本正常的。
2、春节临近,近期舆论关注极端天气对市场供应的影响。请问商务部对确保春节市场供应做了哪些具体安排?对保障港澳农副产品供应采取了哪些特别措施?
答:为防患类似前不久遭遇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等极端天气可能给春节市场供应带来的影响,商务部已指导地方商务部门制订了有针对性的预案,有三个具体应对安排:
一是做好市场监测与应急值守。各级商务主管部门指定专人负责,随时关注天气变化对生活必需品市场可能产生的影响,确保出现情况能第一时间响应。与此同时,对极端天气可能波及地区的粮、油、肉、蛋、菜、奶等生活必需品进行市场监测,提前掌握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化情况,通过网站、手机报等多种渠道,及时发布信息,指导企业经营,引导居民消费,稳定社会预期。
二是做好应急调运准备。各地商务主管部门在加强对农副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加油站等商贸企业检查,深入了解市场供应和应急准备情况的同时,完善应急商品数据库,对相关地区的应急商品进行梳理,掌握各地及周边地区生活必需品库存、位置等情况,做好随时调运应急物资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分级落实保供措施,保证采购、运输、销售各个环节平稳有序。
三是做好应急货源组织。主要是通过加强产销衔接,发挥骨干企业作用,联系蔬菜基地加快采收力度,落实货源。比如,有些地方批发市场在雨雪天气来临之前就调入大量蔬菜、豆制品原料等货源,一些超市按照“供一备一”备货,视情况随时投放市场。必要时一些大中城市还将通过减免市场交易费、摊位费、垃圾清运费等手段,降低商户成本,增加市场供应量。
对于供港澳农副产品工作中央政府向来高度重视,近期的重点是保障春节期间供应稳定。商务部日前已向相关省市商务主管部门、代理行等单位下发了通知,要求有关单位全力做好部署安排。商务部还会同有关部门派员专程赴港澳地区就此与港澳特区政府和业界进行沟通,转达中央政府对港澳民生的关心。
目前,商务、海关、质检、港澳办等部门以及各主供省份、代理行和出口企业已共同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春节期间内地农产品对港澳供应的稳定和质量安全都可以完全确保。
在保证数量供应方面,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在安排2016年供港澳活畜禽、粮食和粮食制粉出口配额时,充分征求了港澳特区政府有关部门意见,足额安排配额。目前供港澳活畜禽等农副产品企业货源充足,完全可以满足节日市场需求。
在保障质量安全可靠方面,内地已培育了一支长期稳定的供港澳经营队伍,建立了一批供港澳高标准生产加工基地,经国家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后成为对港澳农副产品出口的骨干。最近商务部进一步督促相关企业严格执行检验检疫制度,切实加强质量管理,确保让港澳市民吃上安全放心食品。
此外,为应对可能突发的冰雪冰冻等天气对供港澳农副产品运输造成的影响,商务部将广东特别是深圳作为供港澳农副产品的“蓄水池”,一旦出现灾害性天气,可立即发挥特殊保障作用。
3、目前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进展如何?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答:中美投资协定谈判自2008年启动以来,即受到中美两国业界、工商界的广泛关注。两国业界、工商界对谈判抱有很高期待。
截至2016年1月,中美投资协定谈判已进行了24轮,目前总体进展顺利。谈判的顺利开展,与两国对谈判的高度关注和支持是分不开的。在2015年9月两国元首进行的会晤当中,中美投资协定谈判成为一项重大的经济成果,双方再次确认了这是两国经贸关系中的最重要事项,将强力推进谈判,达成一项互利共赢、高水平的协定。上述共识对外界发出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为谈判注入了强大的政治动力。
对接下来的谈判,我们的态度仍然是,双方应当继续着力落实两国领导人的重要共识,力争早日达成一项高水平的投资协定,真正造福两国业界和人民。
4、近几年,中美两国致力于推进两国地方政府间的贸易投资合作,为此还建立了工作机制,能否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商务部为什么大力推动开展中美地方经贸合作?
答: 2013年4月以来,商务部会同国内相关省市与美国相关州市建立“贸易投资合作联合工作组”机制,通过这一机制积极促进两国省州和城市间的经贸往来。
经过近3年的发展,目前工作组机制已经达到6个,覆盖了中方23个省、区、市和6个美国州市。商务部先后会同江苏、内蒙古、上海、山东、广东、河北、重庆等7省(市)与加利福尼亚州,会同北京、上海、天津、青岛、沈阳、杭州、武汉和成都等8市与芝加哥市,会同河北、辽宁、吉林和黑龙江等4省与艾奥瓦州,会同天津、福建、山东、江苏和四川等5省(市)与得克萨斯州,会同浙江、湖北、广东、重庆和四川省与密歇根州,会同辽宁、上海、湖南、广东、四川、陕西省与华盛顿州分别建立“贸易投资合作联合工作组”机制。
双方成员省州市在工作组机制框架下,围绕基础设施、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农业、能源等互补领域开展交流与合作,增进了解、加强互信,提升贸易、投资合作水平。这一机制极大地提高了双方开展经贸合作的积极性,成员省、州、市的经贸往来和人员交流更加密切,贸易投资合作取得新发展。可以说,工作组机制已经成为促进中美两国企业开展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并有效调动了两国非成员省州从事中美地方经贸合作的积极性。
中美关系发展需要扎根地方、依靠地方并惠及地方。中美经贸关系在中美关系中发挥了“压舱石”和“推进器”的作用。地方经贸合作是中美两国间合作最基层、最务实的层面,是两国合作成果惠及民生的最前沿。大力推动中美省州和城市间经贸合作,对深化中美经贸关系、扩大两国共同利益、加深两国人民友谊,丰富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今后我们将继续大力推动。
5、2月4日,TPP签署仪式将在新西兰举行,请问商务部有何看法?
答:我们注意到,TPP各方定于2月4日签署协定。目前,中方仍在根据有关案文对TPP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中国将继续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建立面向全球的高标准自贸区网络”要求,积极推进《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中日韩自贸区等谈判,我们希望亚太地区的各项自由贸易安排能够相互促进,共同为亚太地区的贸易投资和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6、据报道,中国和海合会已于1月17日恢复自由贸易协定谈判。请商务部介绍下中海自贸区谈判的有关情况及进度安排?
答:2016年1月19日,习近平主席对沙特进行国事访问。在此前后,在两国领导人的关心和亲自推动下,经双方工作层深入磋商,抓紧工作,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取得重大进展。双方宣布原则上实质性结束货物贸易谈判,同时对未来工作做出了具体安排,并将于今年2月中下旬举行下一轮谈判,力争在2016年年内达成一份全面的自贸协定。
7、商务部和马来西亚贸工部共同推动建设的“两国双园”(也就是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去年进展情况如何?
答:在中马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马钦州产业园和马中关丹产业园建设去年都取得了很好的进展,基本上按照2015年1月由商务部高燕副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张晓钦副主席与马来西亚国际贸工部李志亮副部长和彭亨州州务大臣安南•雅各布在吉隆坡共同主持召开的中马“两国双园”联合合作理事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工作进度顺利展开。中马钦州产业园7.9平方公里启动区已完成投资30多亿元人民币,建成“七通一平一绿”,基础设施框架基本形成,具备成片开发和产业项目“即到即入园”条件。一批产业项目和城市配套项目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已签订入园协议企业总投资额达190亿元人民币。马中关丹产业园总体规划初稿完成,招商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首个入园项目—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等4家企业投资设立的现代化综合钢铁厂项目开工,项目协议总投资14.1亿美元,计划年产350万吨建筑及工业生产用高端H型钢材。园区还将打造轻工和新能源产业集群。
目前,中方正与马方协调,拟尽快举行中马“两国双园”联合合作理事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两个园区工作报告,并就进一步推进有关重大合作事项进行磋商。
8、商务部公布的2015年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数据显示,日本对华投资下降幅度较大,请问主要是什么原因?
答:日本是中国重要的投资来源国。截至2015年底,日本累计在华设立企业已接近5万家,实际投入金额超过千亿美元,约1018.2亿美元,居中国吸收外资来源地的第3位。近2年来,日本对华投资呈下降趋势,2014年下降38.8%,2015年下降25.8%。一些专家分析主要有四方面因素:
第一,近年来,人民币相对日元持续升值,提高了日本企业对华投资成本,也使产品出口型的日资企业竞争力有所下降。
第二,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有所放缓,而中国劳动力、土地等成本持续上升,少数日本企业担心其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对来华投资处于观望阶段。
第三,日本对华投资起步较早,大多数日本大企业都已在华设立企业,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些日本企业目前更关注提高在华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暂时放缓扩大投资规模。
第四,随着各国企业积极开展对华投资和中国本土企业的不断成长,中国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部分日本企业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需要指出的是,多项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日本企业认为中国市场潜力巨大、十分重要,不会放弃。据日本贸易振兴机构近期调查,日本企业打算扩大在华投资业务的数量最多,日本企业中国地区负责人对扩大中国业务也都持积极、乐观态度。
9、近日,《华尔街日报》报道称,中国10年来首次允许进口美国大米,引起广泛关注。请问是否属实?商务部有何看法?
答:我们注意到美国大米联合会关于美国大米输华的相关报道,据了解,中国检验检疫部门应美方要求正就美国大米输华检验检疫事宜进行磋商。相关准入程序尚未完成,目前尚无美国大米出口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