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期间,上海将紧紧围绕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率先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张江、临港、虹桥、外滩、世博等区域未来将打造成为上海市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上海市商务委有关负责人在16日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通气会上表示,上海已经确立“十三五”期间的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目标,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国际贸易中心;基本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畅通高效的现代市场体系;基本形成与高标准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
“十三五”期间的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将着力推进“六项任务”:
一是建设开放创新的现代市场体系。培育形成一批千亿、万亿规模的世界级交易所,部分大宗商品价格和价格指数成为国际风向标;建立与国际制度接轨的市场规则体系,消除境内外、地区之间市场壁垒和打破行业垄断,探索实施国内贸易流通领域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建立统一高效的市场治理体系,建设商务诚信公众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快速反应机制。
二是建设国际消费城市。集聚国际知名消费品牌,大力培育上海品牌和特色商品,实现在上海“买全国”和“买全球”;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商街商圈和品牌活动,继续引进和培育世界顶级赛事和国际文化活动,增强对境内外消费者的吸引力;发展精细化、高品质的生活性服务业,提高城市生活的舒适度、便捷度,打造国际宜居城市。
三是增强上海作为世界级口岸的贸易枢纽功能。稳定发展货物贸易,推动投资带动出口,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发展离岸贸易、转口贸易、跨境电子商务等新型贸易方式,加快发展技术、文化、信息等高附加值服务贸易;打造国际会展之都。
四是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大力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各类功能性机构落户上海,支持其拓展贸易投资网络,鼓励外国投资者通过跨国并购、风险投资、离岸业务、项目外包等方式投资,形成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齐头并进的引资模式;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本土跨国公司。
五是增强上海作为全球城市的服务辐射功能。强化上海作为全球城市开放程度高、枢纽辐射强的优势。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继续推进贸易投资领域的制度创新,打造开放度最高的自由贸易园区,不断放大自贸区改革创新成果的溢出效应;探索与沿线国家合作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跨境经济合作区等新型投资合作方式,成为支撑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枢纽城市;推动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
六是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有序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按照国家部署逐步放开外资在银行、保险、证券、养老等领域的市场准入限制;推进贸易便利化;健全事中事后监管,加快推进政府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引进一批境外商事仲裁和调解机构,建立与开放市场环境相匹配的产业预警、风险防范和权益保障体系。
服务贸易规模约占全国30%,消费品进口占全国三成,跨国公司地区总部集中度名列中国境内城市首位,这些数据充分证明了“十二五”期间,上海开放型经济水平的稳步提升。记者从16日召开的上海市政府新闻通气会上还同时获悉,上海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进口消费品集散地,消费品进口量约占全国三成,2014年上海消费品进口345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65.9%,年均增长13.5%。
数据显示,2014年上海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总额4666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26.5%,今年前三季度的增幅继续高于全国5.6个百分点,规模居全国中心城市首位。特别是服务贸易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2014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1754亿美元,较2010年增长67.5%,年均增长13.8%,规模约占全国的30%,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已由2010年的22.1%提升至2014年的27.3%。
“十二五”前四年,上海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27亿美元,年均增长13.1%,高于全国10.2个百分点。其中,服务业利用外资增速快于制造业16.8个百分点。截至今年9月底,跨国公司在沪设立地区总部525家(其中亚太区总部38家),投资性公司307家,上海已成为我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为集中的城市; 外资研发机构成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力量。
“十二五”以来,上海对外直接投资累计投资金额达到225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50%。不少上海企业在积极实施跨国经营战略时,更加注重获取创新要素。“十二五”期间,上海企业在境外高新技术领域投资新设和并购累计金额已超过60亿美元,占对外投资总额近1/4。截至目前,上海企业“走出去”网络遍布全球,已经涉及178个国家和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