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贸易“期货价格+基差”的定价新模式启航,打破了以往传统的以“一口价”为主的定价模式。
7月23日,日照钢铁集团与永安资本、中信寰球商贸(上海)有限公司在日照签订了国内首单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标志铁矿石期货的定价功能迈出实质性一步。
据悉,此次日照钢铁集团与中信寰球商贸公司签订的合同为5000吨铁矿石,与永安资本签订的合同为10000吨铁矿石,以I1409合约作为基准价,并设置一定的升贴水标准,双方约定的点价期为一个月以内。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国内首宗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的签署,将推动“期货价格+基差”定价模式在国内铁矿石贸易中的运用,将促进铁矿石期现市场的紧密结合,推动铁矿石期货定价和套期保值功能的全面发挥,使期货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再上新台阶。
“期货价格+基差”
铁矿石贸易新定价模式破冰
基差定价已经成为了国际大宗商品贸易中的主流定价模式,而从国内看,基差定价在有色、大豆等行业已经普遍运用。
基差定价的基本原理是,采用“期货价格+基差”的方式来对现货定价。即买卖双方签订购销合同时,暂不确定固定价格,而是按指定交易所的期货价格锁定基差,由买方在装运前选择某一时点的期货价格作为最终交易价格。这样,商品的定价权由上游卖方一口定价转交给了下游买方,因此给了买卖双方参与定价的自主权。对卖方来讲,锁定了商品的销售量,调动了下游的积极性,促进了商品的销售流通;对买方而言,可以通过自己对市场的前瞻把握取得博弈价格的话语权,并便利双方利用期货市场进行风险管理,可以给买卖双方带来双赢结果。
近年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剧烈,以传统的“一口价”为主要定价模式的企业,正在受到来自于基差定价的企业的强有力竞争,很有可能会面临淘汰出局的命运。目前焦煤钢矿产业链已具备丰富的期货对冲市场,但产业链上的定价模式仍是最初级的“一口价”模式。铁矿石贸易基差定价的新模式开启,对铁矿石上下游企业重新审视盈利模式具有示范意义。
日照钢铁集团董事长杜双华表示,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签约,意味着给企业运用期货工具的传统思维又打开了新的一扇门户。日钢作为中国第一单铁矿石基差贸易合同的参与者,希望能够为中国的矿贸、钢贸的规范发展、为期货现货市场良性地紧密结合、为产业供产销的稳定繁荣,提供一条可供大家参考的道路。
“基差定价在钢铁行业刚刚起步,国际市场黑色金属领域尚未有权威的期货价格。通过基差定价,改变一口定价的模式,能使整个行业的定价更加完善。”永安期货总经理施建军认为,有了基差定价以后,买卖双方的定价更加自由,另外也有利于稳定购销关系。
铁矿石期货运行平稳
大商所开发更多衍生品工具
自大商所铁矿石期货去年10月18日上市以来,一直运行平稳,影响力显著提升。这主要表现在:铁矿石期货交投较为活跃;产业客户参与较为积极;价格发现和避险功能逐步显现;国际影响力有所显现。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底,铁矿石期货单边日均成交超过20万手,日均持仓超21万手,日内最大成交71.72万手,最高持仓45.84万手;日均换手率0.84,日均短线占比60.38%。
法人客户、产业客户参与热情增加,形成了多元化的市场投资者结构。截至6月底,参与铁矿石期货交易的客户总数102263户,其中,法人客户2002家,产业客户393家。法人客户日均成交占比23.57%,日均持仓占比30.29%;产业客户成交占比14%,最高达29%,持仓占比基本一直维持在45%以上。共有34家企业申请套期保值,累计申请51.70万手。套保效率也明显提高。周套保效率由2013年的23.19%增加到2014年的62.16%;月套保效率由2013年的32.91%增加到2014年的90.33%。
国际影响力有所显现,规模上已远超国际。从成交量看,是同期新加坡铁矿石掉期和期货的17倍和56倍,美国CME铁矿石期货的304倍;从持仓量看,与新加坡铁矿石掉期的月均持仓比值由上市首月的0.23提高至目前的1.76。
目前,已有期货公司探索铁矿石“套期保值贷款”业务,通过为企业抵押给银行的铁矿石做相应的套保操作,降低银行贷款风险、提高企业贷款比例。
大商所相关负责人称,作为重点的战略品种,大商所正在进一步做深、做细、做全铁矿石期货品种,探讨开发铁矿石相关的衍生品工具,包括掉期、期权,以及探索以指数为标的的工具,以铁矿石衍生工具完善为抓手让更多的企业更加真正有效地参与市场,使铁矿石期货价格成为能够代表国际市场真正需求的国际价格。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10月大商所推出铁矿石期货之后,中国版铁矿石掉期也有望在本月上线交易,作为全球最大铁矿石消费国,中国又增加了新的风险管理和增加定价话语权的工具。
正如杜双华所说:“正因有了我们今天这第一次实验和起步,以后将会有越来越多的朋友们去了解它、接受它、推广它。不光是在铁矿石贸易上,或许在煤焦钢、在整个行业链上都会陆续出现基差点价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