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服务贸易与WTO研究室主任于立新接受北京晨报(微博)记者采访时表示,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货物贸易上打了个“大胜仗”,未来30年,中国要在服务贸易上打个“翻身仗”。
晨报讯(记者 刘映花 实习生 袁璐)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怎么才能告别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逆差国的帽子?这一命题引发了学界讨论。
据世界贸易组织发布,2013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4.16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大货物贸易国。但是,从贸易大国迈向贸易强国的路途并不平坦。
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5396.4亿美元,仅为美国的一半左右;我国是货物贸易顺差大国,但也是世界第一大服务贸易逆差国,2013年服务贸易逆差额达到1184.6亿美元。
“京交会为解决中国服务外包的逆差问题提供了一个全新模式,一个可供复制的样板。”这是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顾问金世和给出的参考答案。金世和指出,京交会样板的核心,即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加以扶持的时代将走向终结,制度创新、发挥市场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一台苹果产品的生产,有20余家中国公司参与,但是大多局限在低端领域。”金世和表示,中国传统服务业的优势集中在旅游、建筑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行业,欧美等国则有独具竞争力的优势服务业和品牌,根源在于中国不能承担全球需求,自身人员素质亟待提高。
在金世和看来,“13亿人的大市场是我国的突出优势。”业内人士初步测算,到2016年,中国的消费潜力至少有30万亿,到2020年有可能达到45万亿到50万亿。如此大的市场,正是服务贸易大显身手的时期。
即将召开的13个国家逾10万人参与的京交会顺应了这一思路。“京交会所传递出的创新、创造等理念,已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中国经济 升级版 最重要的借鉴之一,将成为我国服务贸易的晴雨表和里程碑。”金世和认为,重新界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的边界,是激发服务外包市场活力的关键。本届京交会的研讨主题正是“深化服务业体制改革,扩大准入,鼓励创新以及平等竞争”。
对话
未来30年
中国要打服务贸易“翻身仗”
《北京晨报》:服务贸易对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于立新:服务贸易体量是衡量贸易强国的重要指标。对企业来说,服务贸易可以促进结构调整,有利于企业的转型升级;对公民来说,便利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社会来说,服务贸易可以改善公共服务短缺的问题,经济发展结构更加合理。
《北京晨报》: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与欧美的差距有多大?
于立新:中国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只有11%,美国这项指标高达28%。美国、法国、英国的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均已超过75%,而我国2013年这项指标为46.1%。
《北京晨报》:造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于立新:最主要的原因是体制机制不顺,束缚了服务业的生产力。现在最为迫切的是,解决我国服务行业中介组织体系发育不全的问题,中介组织缺乏,导致无法发挥对服务贸易企业的支撑作用。
《北京晨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机会在哪里?
于立新:新经济形式已经出现,在这些领域,我们和其他国家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比如,互联网金融和跨境电子商务,这是众多国家极力推动的两个领域。一方面,我国应该尽快出台支持以及管理政策,重点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同时完善配套的金融、物流等体系;另一方面,对于电商企业要积极提升行业数据运用和信息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晨报记者 刘映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