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于5月5日下午在广州落下帷幕,据广交会组委会统计,截至5月4日,本届广交会出口成交368.6亿美元,与上届秋交会相比增长5.8%。从成交数据来看,本届广交会似乎是实现了到会采购商和出口“双增长”,但深入分析具体出口状况,企业面对的诸多疑惑与困扰不容小觑。
本届广交会中国出口商品价格普涨,普通商品涨幅在5%~10%,绿色低碳环保产品比重提高,提价幅度在15%~20%,这在往届似乎从来没有出现过。多数国外采购商对“涨价”表示理解,但也有部分客户表示难以接受,出现了订单流失。对比交易统计数据发现,出口商品价格涨幅普遍在5%~10%,但本届广交会总交易额增长仅仅5.8%,交易额的增长没有跑过商品价格的涨幅。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在广交会上出现了一个词:“短单”,也就是3个月之内交货的订单。本届广交会订单中短单占90%,长单仅占10%。如此高的短单比例为近年罕见,对出口企业来说很难有计划地安排半年的生产;对海外采购商来说,到时断货赶单都来不及。国际金融危机后,广交会上短单剧增,是因为采购商对后市存有疑虑,下单谨慎;而现在短单比例如此之高,不是采购商不舍得下单,而是出口企业担心汇率和政策调整,加上成本持续上升,在缺乏议价能力的情况下,他们只敢接短单。文/李刚
特别提示
面对纷繁芜杂的外贸形势,如何找到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短时间内能够在技术上实现突破的中小企业毕竟是少数,而外贸方式转型升级,并非是要企业都去掌握“核心技术”,也并非是要求企业全部走上节能环保、品牌经营的道路,找准企业目前的优势,在节点上寻求突破,一个好的创意,一个好的设计灵感,海外销售中的一点与众不同,都可以成为企业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依托。
本文关键词:外贸,隐忧,订单,短线